文旅融合推動“研學游”向優發展
廣陵鎮政協履職小組 近年來,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和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深入人心,研學旅游以其兼容體驗式教育與研究性學習的鮮明特色,在傳統旅游與教學方式之外開辟出一條嶄新“賽道”,成為家長和孩子們假期選擇的“新頂流”。我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為研學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在研學旅游市場快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瓶頸,主要表現在: 一是綜合開發的協調性不足。由于受行政區劃和管理體制限制,很多優質旅游資源分散在不同的主管部門,沒有得到充分整合和統籌開發,全市一盤棋的大旅游格局尚未形成。比如,全市有一定影響的紅色主題紀念館、烈士墓園等資源共16處,主要分布在12個鄉鎮(街道),其中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楊根思烈士陵園、中安輪遇難烈士紀念館、中共江浙區泰興獨支紀念館4處紅色資源構成了一條經典紅色旅游線路,但由于其分屬于黃橋鎮、退役軍人事務局、文體廣旅局等多個地方、部門,在資源、土地、品牌等要素集中配置和統一調控上協調性不足,難以形成整體效應。 二是基礎設施的配套性不足。全市現有注冊旅行社56家,準4星以上酒店6家,提供旅游服務的企業門類齊全,基本能滿足一般游客量需求。但本地旅行社沒有一家經營地接業務,旅游酒店一般還是以餐飲為主,客房占比少,娛樂服務、購物服務、體驗式消費服務占比更少,缺少專門的旅游購物店。景區景點工作人員較少,配套服務設施不足,制約了游客接待能力。2019年以來,我市旅游部門不斷推出二日游、三日游等主題線路,促進全市全日旅游的發展,但瞬時流量達到200人次時,現有景點停車場、廁所、購物、餐飲、住宿、導游等項目配套的承載能力明顯不足。 三是課程內容的豐富性不足。部分研學旅游產品廣告宣傳不實,產品價格與所提供的服務之間不相匹配;“只游不學”或是“游多學少”的現象比較突出,研學課程內容較多停留在“視”和“聽”上,內涵和深度不夠,體驗參與性項目較少;本地歷史文化、自然生態、文化產業等優勢資源融入不多,沒有形成一套具有泰興特色的完整的研學課程體系。目前研學旅游的主要參與者是青少年,其中相當部分是未成年人,不少家長表示對本地中小學研學基地不太信任,反映問題主要集中在“內容老套”“高價低質”“教學質量不佳”等方面。 2024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關于促進旅行社研學旅游業務健康發展的通知》,為研學旅游市場發展提供積極保障,為行業帶來新機遇。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建議: 1.整合研學資源,形成“一盤棋”。加強對研學旅游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強化地域與部門協作,實現全市文旅資源優化配置。近年來,我市圍繞銀杏、長江、古韻等主題打造了國家古銀杏公園、長江生態廊道、黃橋古鎮等一批觀光休閑旅游景點,建議因地制宜、錯位發展,充分挖掘各地生態、旅游、文化、農業、歷史等特色資源,打造獨具地域特色、競爭力強的研學產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研學旅游景點的開發和運營,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社會資本參與等方式,促進研學旅游產業多元化發展。 2.完善配套服務,打造“一條龍”。重視和加強研學旅游基地營地的品牌化、集聚化發展,按照安全適宜、設施完善、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原則,加快推進研學基地營地的標準化、規范化、精品化建設。鼓勵本地旅行社開展地接業務,提高研學旅游服務質量,更好滿足各類研學團隊的需求。優化酒店研學旅游接待能力。加強研學旅游產品效果的跟蹤評估,完善研學旅游團隊接待數據統計工作,科學研判研學市場,準確提供決策依據。布局與功能,引導酒店業向旅游服務方向轉型,強化景區景點配套建設,打造專門的旅游購物店,提高 3.開發優質課程,實現“一軸心”。結合本地域情、校情、生情,有針對性地開發歷史文化、自然科學、農業科技等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學旅游精品線路。比如,廣陵鎮織夢農場依托農田資源打造的“鄉村+研學”特色線路,既可展示我市美麗鄉村建設成效,又可提供生產勞動實踐,有助于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珍惜勞動的優良品質。加強對研學旅游指導師的培養力度,鼓勵非遺傳承人、退休教師、農業工作者等更多專業人士加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系統性知識和旅游體驗。同時,加強對研學旅游市場的監管,防止價格虛高和欺詐行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