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育種 做強農業“芯片”
2024-12-27
瀏覽次數:
大中小
近日,記者走進市農科所,看到農技人員們正在對一批來自陜西的蕎麥種子進行精挑細選。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正高級農藝師劉榮甫告訴記者:“我們選種的標準主要是看種子的灌漿情況,灌漿充足的種子發芽率高,苗全、苗壯、苗齊,而癟粒多、灌漿不充足的種子則發芽率低,長勢弱。” 這批種子是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與陜西相關農業科研機構合作選育的,目前正等著農技人員為它“賦名”。劉榮甫表示,蕎麥是自花授粉作物,結實率較高,正常產量比測定蕎麥產量高30%左右。通過選種,可以提升種子的純凈度,便于后續種子長勢一致,為育種和推廣做好準備。 在我市,蕎麥不僅是特色小雜糧之一,更是特色美食蕎麥扁團的主要原材料。為了進一步提升蕎麥的產量、口感和營養價值,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農藝師們多年來一直在接力進行選種育種工作。 選種只是育種工作的一小部分。為了加速選種育種進程,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還聯系了三亞、遵義等南方地區的農業科研機構,建立了種子“南繁”機制。劉榮甫介紹:“選種后,我們將種子送到貴州農科院進行GNS測定,保持種子的特異性、穩定性和一致性。通過之后,再進行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整個過程大概需要7到8年的時間。” 作為省內五大蕎麥種植優勢區域之一,我市在蕎麥育種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農藝師劉鳳嬌表示:“我們成功選育出的蘇蕎1號、蘇蕎2號等蕎麥新品種,填補了我省蕎麥生產品種領域的空白。不同的蕎麥品種,做出來的蕎麥制品也有很大的差異。” 目前,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聯合選育的蘇蕎4號正在省內開展新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預計明年初,將取得品種認定證書。劉榮甫表示:“明年我們將繼續進行品種選育,爭取選育出更好更多的蕎麥新品種,并對蕎麥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進一步地完善,爭取明年有一個品種參加全省認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