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為眸,書寫沃野傳奇——記新街鎮夏徐村盲人農民潘中明
在新街鎮夏徐村,樂觀、自信、堅韌、誠信、樸實,這是潘中明給記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潘中明今年72歲,他的經歷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傳奇。他是一名雙眼失明的農民,一年拄壞的竹竿就有20多根。雖然雙眼失明,但是種田,他卻是行家里手。 初見潘中明,他正拄著一根竹竿,步履穩健地走向麥田。盡管看不見,但潘中明對這片土地卻了如指掌。 “我一摸就知道這個小麥出得是厚還是稀,就知道這個小麥是條播還是不條播。”潘中明自信地說。他的一雙手仿佛成了他的眼睛,能夠感知作物的生長狀況,把握天時地利。 潘中明在11歲左右因天花導致失明,四年級時便不得不退學,但他并沒有因此放棄生活。相反,他用自己的雙手和一顆不屈不撓的心,在田間地頭摸爬滾打,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 自2012年起,潘中明在夏徐村開始流轉土地,致力于稻麥輪作的規模化種植。經過幾年的辛勤耕耘,2014年初,他決定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一口氣簽下了70畝農田的流轉合同,使他的農田總面積達到了100畝。然而,這一決定也給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回憶起那段時光,潘中明感慨道:“那一年,小麥田里積水嚴重,導致麥子幾乎無法收割。最終,我只收獲了幾千元錢的小麥,連支付挑草的費用都不夠。到了秋天,稻子又出了問題,那一年真是虧損嚴重。主要問題是沒有烘干機,如果有的話,我們就可以及時收割并烘干小麥,避免損失。” 盡管面臨諸多困難,但潘中明從未放棄,而是總結經驗教訓,加強田間管理,不斷提高種植技術。在農技員的指導下,他用心學習農機技術和種植技術,很快就掌握了“敲田看水,摸苗知蟲”的本領。 “什么時間挑草,什么時間施肥,什么時間怎么弄,這些事都在我的頭腦里面。”潘中明如數家珍地告訴記者,他憑借自己的記憶和判斷力,合理安排農事活動,確保作物生長良好。 隨著農業全程機械化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推廣,潘中明與時俱進,與周邊大戶科學種田、合作種田。他合理安排播種翻耕、栽插收割等農事活動,提前調配好機械和勞力。同時,他還購置了兩架無人機,建起了自己的農機“團隊”,大大提高了種植效率和品質。他的糧食產量高、品質好,深受村民們的贊譽。 “殘疾人種田也好,健全人種田也好,現在種田完全是講科學、講技術。”潘中明感慨地說,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殘疾人也能夠創造出不凡的業績。 在夏徐村,潘中明的名字已經傳為佳話,村里那些號稱種田的“老把式”也對他豎起了大拇指。“他雖然是盲人,但種田種得非常好。”村民夏愛平告訴記者,“他的產量都很高,水稻每畝能達到一千二三斤,小麥每畝也能靠近千斤。他真的很厲害,我們都很佩服他。” 如今,他已經種植了350多畝田地,每一塊田地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跡。面對未來的生活,潘中明充滿了信心和期待。他說:“只要身體允許,我還想種七八年,準備種到80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