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建管 繪就良田好“豐”景
日前,在分界鎮滕興村的一處高標準農田里,農技專家、種植大戶、村網格員共同巡看田塊。該田塊按照種植大戶的種植安排,特別修筑了硬化田埂,把農田分隔成兩個區域,一側的早稻完成收割已播種小麥,另一側的晚稻新品種垂下稻穗,即將收割。這樣的設計,滿足了種植大戶種植不同稻麥品種的同期水肥管理需求。 “改造前,農田稻產量800斤/畝,小麥500斤/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后,好年景稻子可達1400斤/畝,小麥1100-1200斤/畝。”種植大戶刁曉軍興奮地向記者介紹。 農田怎么建、怎么管,種植大戶、農民群眾最有話語權。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分界鎮充分聽取農民意見,確保建成后好用管用,指導各村組派出村民代表監督工程進度,隨時向專班反映問題,竣工驗收前,還從水泵位置、溝渠寬度、排灌條件等角度,邀請相應流轉地塊的農戶簽字驗收。今年以來,分界鎮共新建高標準農田2200畝、改造提升1萬畝。 分界鎮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張馨介紹:“高標準農田建成后,資產將移交村居管理,登記為經營性固定資產。我們將指導村居建立完善的管護制度和網絡,安排專人定期巡查,汛期加強頻次,確保水利設施功能完備,服務于民,保障糧食增產增收。” 豐沃農田一望無際,道路溝渠緊密相連。我市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打造了一批集中連片、設施完善、水利配套完備的高效農田,改善了農田灌溉耕作條件,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近年來,我市圍繞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持續強化投入保障機制,多部門協同配合,支持農民參與,探索高標準農田建管結合的長效機制。 過去的田塊,條條塊塊不規則相接;如今農田成方連片,灌排設施齊全。在張橋鎮褚陳村高標準測試方田塊,自動田情監測設備正在運作,該設備具備自動采集、分析、上報田情墑情功能,相當于為田間地頭裝上了“智慧大腦”,物聯網+大數據采集,讓田間管理更加精準高效。 “我們流轉了370畝田,實行稻麥輪作,種植的是優質品種。如今田間道路和灌溉渠道都經過政府大力改造,變成了硬質路面和渠道,大型農機進出方便。十幾年來,我們承包的田地水稻最高產量可達1300斤左右。”褚陳村種植大戶戴躍民說。 高標準農田是推進糧食安全生產的最大“底氣”。為了打破村民對高標準農田升級后的歸屬顧慮,在完成農戶家庭承包的土地數字化登記后,征得農戶同意,褚陳村將土地經營權入股到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高標準農田建設后,褚陳村推動承包權不變、經營權適度集中,平均每畝土地年租金由800元增長到900元左右,土地租金增值收益部分按1∶9的比例分配給村集體和發包村民。 張橋鎮褚陳村村委會副主任魯鵬介紹:“我們村委會引導農戶或種植主體,按田畝租金的10%繳納管護資金至村集體賬戶,專款專用。同時,結合商業保險,制定農田綜合保險方案,吸引金融保險行業參與高標準農田的后期管護,探索市場化管護新模式。” 高標準農田“三分建、七分管”。我市搶抓春播前、夏收后、秋收后三個農田建設“黃金期”,以田塊“小并大”整治和地力提升為主,全面配套灌溉排水、田間道路、生態保護等措施,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噸糧田”,著力推動形成“建設、運營、管理”一體化長效機制,不斷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提高全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筑牢糧食安全根基,積極鼓勵發展“大田托管”“田管家”等規模化經營、標準化服務,通過建好管好高標準農田,讓糧食生產不斷實現降本增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