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推進固廢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無廢城市”建設加速
建設“無廢城市”是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日前,泰州市出臺“無廢城市”建設行動計劃,細化分解58項重點任務,實現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利用處置,持續推進泰州全域“無廢城市”建設。 “變廢為寶” 推動資源化利用
“無廢”并不是沒有固體廢物產生,而是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有助于加快推進城市綠色低碳轉型,不斷提升城市顏值,提高居民生活品質。 《行動計劃》明確,到2025年,泰州市工業領域,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7.41%,工業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下降幅度超過25.4%。農業領域,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7%,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7%,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92%,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覆蓋率達到100%。 走進位于泰興虹橋工業園區的江蘇杭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今年投產的5萬噸廢鹽資源化利用項目車間正開足馬力運行。作為醫藥、化工、不銹鋼等產業的重要基地,泰州市每年產生的工業廢鹽量巨大。由于這些廢鹽處理難度大,過去多被企業內部貯存或送往固廢填埋場,存在二次污染風險,同時又造成了資源浪費。“我公司經過多年研究測試,形成了一套廢鹽處置流程和工藝,能處理氯化鈉、氯化鉀、硫酸鈉等各類工業廢鹽,實現了廢鹽100%資源化利用。”杭富公司副總經理趙一松說。
“變廢為寶”的不止工業垃圾,在興化的久源生物能源有限公司,通過處理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產生沼氣提取甲烷再提煉成生物天然氣,每年可處理各種畜禽糞便20萬至30萬噸、秸稈1.5萬至2萬噸,每年生產沼氣1220萬立方,提純生物天然氣640萬立方,年產值3141.75萬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萬噸,折合標準煤2.8萬噸。 隨著“無廢城市”建設由點及面有序鋪開,泰州市聚焦重點行業,積極推進高值化利用路徑,到2025年,全市至少建成3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收貯運一體化中心,推動固廢資源化利用;完善秸稈收儲運體系,積極引進一批秸稈收運利用企業,到2025年,全市500噸以上秸稈收集利用企業增至58家以上,努力實現“趨零填埋”“變廢為寶”。 “無廢細胞” 構建綠色化場景 在泰州市區太湖路,有這樣一個“無廢加油站”,通過二次、三次油氣回收系統,有效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站點配備安裝液位儀、測漏儀等在線監測設備,實時監控設備運行情況,有效避免任何可能的泄漏,大大減少含油廢棄物的產生。
據中石化泰州石油分公司負責人謝進介紹,泰州市現已建成“無廢加油站”4家、“無廢油庫”1座。 無廢加油站、無廢醫院、無廢學校、無廢企業……一個個“無廢細胞”連點成線,構成一座“無廢城市”。目前,泰州市各“無廢細胞”成長態勢良好。 “請問是感染管理處嗎?這邊是門診部。由于醫療廢物垃圾袋破損,部分垃圾散落在門診四樓病理科門口。”“先不要觸碰,戴好口罩,對現場進行保護,我們馬上通知相關人員趕赴現場。”日前,一場緊張有序的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擴散應急演練在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泰州人民醫院展開。今年6月,該醫院全面啟動“無廢醫院”建設工作,對醫療廢物實施全流程管理,對可回收物實行資源化利用,在新建和改擴建項目中采用綠色建筑理念和節能設備,將環保措施融入到醫院日常管理的各個環節。
“無廢細胞”是“無廢城市”建設的關鍵載體,接下來,泰州市將探索更多“無廢”新場景,打造“無廢細胞”亮點工程,健全“無廢園區”固廢收貯運體系,實現園區內梯級利用;推動揚子江藥業“無廢集團”建設,構建企業固廢智慧管理平臺。制定《中藥渣利用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及再生利用產物標準》等,引領全省醫藥行業中藥渣綜合利用標準化規范化。推動全市各類“無廢細胞”建設工作,讓綠色場景延伸到城市的各個角落。 “人人有責” 引領低碳化生活 “現在垃圾收集亭特別方便,只要是注冊綁定過的用戶,24小時都能投放。亭側還有積分兌換機,大大激發了住戶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海陵區京泰路街道泰順社區黨總支書記王春梅說,智能垃圾收集亭投用后,小區環境更加整潔干凈了。
生活垃圾是常見固廢之一,當前泰州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置體系已基本建成。《行動計劃》提出,泰州市將依托智慧城管項目,建立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系統,探索建立可回收物投放、收集、暫存、轉存“四位一體”全鏈條回收利用體系。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 除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存量大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城市病”。在醫藥高新區(高港區)野徐鎮康澤西苑小區,隨著家庭裝修日漸增多,建筑垃圾頻頻出現,與其他垃圾混合產生異味和揚塵,影響居民生活。對此,物業公司與泰州億城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齊出手,在小區新增2個建筑垃圾清運專用箱。如今,居民建筑垃圾裝袋出戶,集中入箱進行封存,再統一運送到建筑垃圾處理場進行閉環處理,全程封閉處理模式無噪聲無揚塵。
《行動計劃》明確,泰州市將制定完善施工現場建筑垃圾分類、收集、統計、處置等相關標準,編制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應用技術規范。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筑垃圾后端處置項目建設,全市建筑垃圾年綜合處置能力達388萬噸。到2025年,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不包含工程土渣)提升至95%。
“無廢城市”建設,離不開每一個市民的參與。《行動計劃》同時明確,將“無廢城市”建設內容納入學校、企業、干部等相關教育及培訓體系,打造一批“無廢城市”宣傳教育基地,引導各類人群踐行綠色消費、低碳生活新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