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鎮南周村:秋收好“豐”景 大豆喜開鐮
金秋十月,大豆飄香,分界鎮南周村的大豆迎來豐收的季節。近日,種植大戶們抓住晴好天氣的有利時機,紛紛加快大豆收割進度,田間地頭呈現出一派繁忙而壯美的豐收景象。 在南周村的大豆種植基地里,三臺大馬力收割機同時收割大豆,空氣中彌漫著大豆的清香。隨著機器的轟鳴,金黃的豆穗很快被收割脫粒,留下一排排整齊的豆茬。“鐵馬”往來鏗鏘,大型收獲車、接糧車往返穿梭,正式吹響了秋糧收獲的“沖鋒號”。朱小軍是該基地的一位大豆種植戶,他一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完成120畝左右的大豆收割任務。 “今年我們種植的大豆品種是華豆40,這個品種產量還可以,一畝田大概能收到500到600斤。選擇機械化收割主要是考慮到節約成本,以前人工收割一畝田大概需要100元左右,現在使用收割機成本降到了50元左右。而且機械化收割效率非常高,我們爭取一天之內完成120畝大豆的收割任務。如果用人工,至少需要一個星期。”朱小軍告訴記者。 采摘是大豆生產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傳統手工采摘勞動強度大,效率低下,成本高。為了避免機械采摘中大豆落花率高、生長勢弱,從而造成減產,種植戶精心選擇大豆種植品種、優化收割方式,采取人工小面積除雜搭配機械大面積收割的方式,針對全田成熟度不一致的地塊分段收獲,確保豐收的大豆顆粒歸倉。“為了確保大豆的品質和產量,我們在種植過程中進行了精心的管理。比如,前期用人工清理了大豆之間的瓜藤和雜草,確保大豆生長環境良好。同時,對收割機進行了改良,將里面的絞龍卸掉3根,極大減少了破損率,確保收割的大豆顆粒飽滿、品質上乘。”朱小軍介紹。 南周村全村大豆生產面積近500畝,地處江蘇大豆淮南產區的重要地帶。由于產區光照和溫度的差異,這里出產的大豆蛋白質含量較高,主要用于制作豆腐、千張和豆漿等食品,大豆市場收購價格通常比北方普通大豆高出15%以上。 南周村黨總支副書記丁春蘭表示:“隨著大面積秋收的到來,我們村委會也積極行動起來,為種植大戶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我們將適時開放村委會廣場和閑置的莊臺,為種植大戶提供晾曬場地,確保顆粒歸倉。同時,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幫助種植戶們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