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自動化生產線滿負荷運行,上料加工、工件翻轉整套流程都由機械臂自動完成,一臺臺自動化設備整齊排列、有序運轉,所有產品工藝參數都預先設置在生產線的“大腦”內,操作人員只需進行少量的輔助作業和應急處理……6月17日上午,在江蘇華星機電制造有限公司活塞加工智能制造車間,生產過程智能化控制、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人工,一幕幕場景令記者不時發出驚嘆。 華星機電主要生產發動機活塞,具有國內領先的活塞自動澆鑄設備、機械加工設備、活塞檢測設備和發動機實驗室。江蘇華星機電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宏介紹,為將小活塞做成大產業,企業一方面深耕“高精尖”,謀求技術創新做大市場,另一方面則觸網升級激活“智造”能量,在傳統制造路徑光環淡褪的當下,迎來“新的春天”。目前,該企業活塞車間智能化設備共計56臺,實現了設備聯網,遠程監控,成功入選2023年度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向智能制造轉型是道“必答題”。除華星機電外,在黃橋經濟開發區,長虹三杰也通過引入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成功實現生產過程質量管控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將產品不良品率降低20%,大幅提高了產品的質效,生產過程更加可控、可預測。東圣生物的TG酶制劑微生物發酵智能車間成為國內首個智能化微生物發酵生產車間,車間智能裝備應用率95%以上,設備聯網率100%,國產化設備達90%,達到了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這些越來越多的“未來工廠”正充分利用5G、AI、邊緣計算等先進數字化技術,結合先進生產運營管理實踐,實現生產設備、生產產品、人員及生產信息的互聯互通和智能化,從而帶動更多企業和產業轉型升級。 在江蘇兆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內,生產更是火熱。一塊塊電腦屏幕上,實時記錄著產線各工位的工作進展,并將這些信息實時傳輸至公司的信息化平臺,供管理層更好掌握進度。 江蘇兆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徐諄告訴記者,近年來,公司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借助上云浪潮,利用云技術、移動數字化手段,將財務與業務統一起來,建立了研發、生產、銷售運營平臺,實現了對生產管理從計劃、物料領用、生產、質檢到最終產品入庫、發貨精細化管控。目前,通過數字化,企業生產效率提升了15.6%,運營成本降低了12.5%。今年年初,公司被認定為省五星級上云企業。 讓企業從“制造”變“智造”,我市加快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培育的步伐從未放緩。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智改數轉(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通過政策引導、典型引路、指導服務等有效措施,持續推進“智改數轉網聯”工作,針對企業缺資金“不愿轉”的難題,出臺貼息獎補政策,推出專項金融產品,針對企業缺方案“不敢轉”“不會轉”的難題,為企業免費提供診斷服務。“智改數轉網聯”加速領跑,去年,我市成功創成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3個、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企業16家、省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3家、省智能工廠3家、省5G工廠1家,泰興經濟開發區創成“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特色產業基地。推動23家企業實施數字化應用提升項目36個,通過智改數轉、高質量發展、科技積分三項政策獎補企業3323萬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