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 三……嘿喲……”日前,在珊瑚鎮張岱村秸稈集中打包點上,90后村干部丁飛正和其他幾個村的黨員、群眾,合力用釘耙將回收的秸稈堆放到指定位置。時值上午10點多,驕陽似火,丁飛的臉被曬得通紅,豆大的汗珠順著額頭流進了工作服里。 據了解,丁飛所在的這支清運隊由3名村干部組成,三個人分別負責八戶、木排、張岱等3個小自然村的秸稈回收。“我們每天早上大概五點半起床,六點一刻到田里,清運所有的秸稈。”丁飛介紹。 像這樣的清運隊伍,珊瑚鎮一共成立了26個,每隊由7—10人組成,各由一名村干部帶隊,組織對當天收割后產生的秸稈進行回攏、清運。對部分缺乏勞動力的獨居老人,由鎮村干部結對幫扶,限時清運,每3個自然村共設一個秸稈集中堆放點,對秸稈進行集中管理,嚴格杜絕秸稈在路旁、溝旁、地頭、河邊堆放。 “正常我們一天要十四個車次,大約有7、8噸的秸稈。雖然這個工作又熱又累,但是我們不干的話,秸稈就會被堆在路邊,有些事只能自己盡力而為,也為村里省一大筆開銷。過幾天,可能會有更多的秸稈在路上,到時候會組織一些黨員或者是志愿者幫助我們一起清運秸稈。”丁飛說。 “三夏”大忙的腳步漸漸逼近,秸稈禁燒禁拋也進入了嚴控期。珊瑚鎮組織隊伍,狠抓秸稈收集管理,筑牢秸稈禁燒“防火墻”。 今年,珊瑚鎮嚴把收割關,采取“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的辦法,要求收割機必須攜帶秸稈粉碎裝置進行收割,實行鎮村干部跟機監督,將秸稈粉碎在田間,從源頭上杜絕秸稈焚燒。另外,積極發揮養牛、養羊大戶秸稈用量大的優勢,由鎮村干部主動為養殖戶和農戶牽線搭橋,在集中打包后,由養殖戶負責清運。 “他們送草的速度快,機器全負荷運轉的話,我們完全可以一天200噸。送到安徽、山東這些電廠,50到80元錢一噸,政府再補貼一些,確保人工、車輛、機械能夠正常運行。”市宏愛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建宏介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