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已進入水稻落谷育秧的關鍵時刻,在河失鎮老龍河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育秧基地,業主黃英杰和農技員一起,查看水稻落谷育秧情況。今年,河失鎮組織農技員“包村聯戶”,提前為合作社測土配方,根據育秧池的土壤營養成分,建議水稻落谷時采用適當濃度的咪鮮胺浸泡稻種,降低水稻種子的病毒感染率,促進稻種的萌發和根系生長。合作社嚴格參考農技部門的指導方案,組織人員按照育秧流程操作。 “市農業農村局和鎮上的技術人員經常到田間指導我們正確的落谷的技術。雖然落谷用時、用工很大,但是產量要比直接種植的畝產高300斤左右。”市老龍河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英杰笑著說。 老龍河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共流轉了6000多畝耕地開展稻麥種植,是河失鎮糧食生產的主力軍。合作社成立初期,針對成員農業技術薄弱、品種單一、產出效益較低等問題,鎮農技人員引導合作社學習新技術、引入新品種。通過安裝太陽能殺蟲燈、誘捕器,降低田間農藥用量,有效防治病蟲害,綠色產品種植比例達80%以上。在前期引種試種成功的基礎上,農技人員積極引導合作社成員和農戶種植優質強筋小麥“鎮麥15”和水稻“5055”“南粳46”等優質品種,種植方法推廣到周邊6個鄉鎮,種植面積達18萬多畝。至目前,合作社年均生產優質水稻3000多噸、小麥1900多噸,畝均增收200多元。 “我們實行網格化管理。按照服務清單,農業干部分組、包片區,全程跟蹤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新品種推廣等技術服務,實現種植區域技術服務全覆蓋。”河失鎮農業農村局農技員王翔介紹。 以農民為中心、把田間當課堂,農技人員在播種、移栽、管理和收獲等環節,直接到現場授課和示范,實現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指導直接到人的農技服務機制。近年來,我市從外地和本地選聘專業人員,擔任“包村聯戶”農技指導員,負責設施農業的技術推廣服務。引導種植戶大力種植前景好、效益高的蔬菜水果品種,推行標準化適用技術、生產無公害農產品、增加蔬菜種植品種。水蜜桃、翠梨、豇豆、上海青等,一年四季,各類蔬菜水果不間斷種植、輪茬上市。通過“包村聯戶”,我市逐步建立起技術服務工作考評機制,激勵農技人員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成效,輻射帶領更多農戶、新農人學用新技術。 打通“農技”入村到田“最后一米”。今年以來,我市安排154名技術指導員,指導示范戶770戶,每名農技人員聯系示范戶數不少于5戶,全年計劃上門指導服務10次以上。至目前,已累計開展集中培訓22場次,實地指導150多次,覆蓋社區130多個,組織開展小麥化學除草10多萬畝次,農作物防治病蟲20多萬畝次。農業技術服務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高素質農民聚焦,示范帶動輻射作用不斷提高。 “我們共組建了17支農技服務團隊,緊緊圍繞糧油作物及特色重點產業,讓他們沉下去,為農戶開小灶,面對面、手把手地傳授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手段等,開展政策宣傳、農業技術培訓,及時解決農業生產中的一線難題,推進農業品牌建設。”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力介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