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蘿卜、西紅柿雞蛋……4月17日,在張橋鎮吳榨村助餐點,熱氣騰騰的飯菜傳來陣陣香氣。就餐區內,一排排餐桌擺放得整齊有序,前來就餐的老年人聊著家常,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民以食為天,老人“吃好飯”是政府關心的實事。隨著供給日益豐富,功能不斷完善,助餐點已成為承載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重要載體,傳遞出滿滿的民生暖意。“以往每天的吃飯是個大問題,但是現在我們村有助餐點了,每天都有人直接配送上門,解決了我的大問題,子女在外也能安心了。”品嘗著美味,吳榨村的王奶奶開心地說道。 家家有老,人人會老,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社會高度關注、群眾高度關切的民生熱點。去年以來,張橋鎮聚焦老年人群體,全方位摸排轄區內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探索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營造“老有所養”的宜居環境。不僅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力構建以居家為基礎、村(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培育專業助老服務隊伍,讓老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貼心、周到的服務,更通過12349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將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復理療、助餐助農、代買代辦等服務制作成“菜單”,老人按需“下單”,村(社區)助老員根據老人需求精準服務,確保老人居家也能享受到服務。 據了解,除提供多元需求外,張橋鎮還盤活轄區閑置資源,以高標準打造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設置“卡拉OK”、棋牌室、圖書閱覽室、健身房等休閑娛樂功能室。每逢老人生日,張橋鎮家風養老院負責人精心準備,邀請老人親屬和院內老人,一起為老人慶祝舉辦生日Party,唱“卡拉OK”,做一天的“壽星老兒”,讓老人離家不離心。 “以前,我不怎么活動活動身體,四肢僵硬。‘教練’小姑娘每天不厭其煩地帶我們練操,剛開始我還跟不上,現在總算也能跟上了,四肢靈活了,還鍛煉了大腦。”養老院老人匡志龍說道。由于院內老人活動量不足,活動內容、空間受限,不利于身心健康,為提高老人身體素質,養老院專門聘請護理院校專業人才,結合老人身體特點,每天組織他們練習手指操、拍打操、健身操,預防老年癡呆,強身健體,進一步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時,依托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張橋鎮為轄區內老人普及智能產品使用、移動支付、網上購物、掃碼出行等知識,幫助“銀發族”跨越“數字智能鴻溝”;開展守住“錢袋子”、居家安全、健康知識等宣講活動。養老院通過“院民自治”,讓老人主動參與院務管理,樹立“以院為家”的主人翁意識,組織勞動評比、文化體育活動,讓老人力所能及做一些事,實現助人自助。“自‘院民自治’開展以來,養老院管理更加有序,氛圍更加融洽,老人們的笑容都多了,再也沒有老人鬧著想回家了,都說找到了家的感覺。”張橋鎮家風養老院負責人封菊萍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