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發展,獻良策,建諍言。1月10日上午,在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主會場內,一場智慧的接力精彩上演,8名政協委員依次走上報告席作大會發言,用民生的視角、睿智的思維、鏗鏘的話語,傳遞出追夢路上政協委員的使命擔當。 市委書記張坤,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文榮,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榮華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負責同志,市政協主席徐聞仲,市政協副主席周桂香、焦國慶、劉建、周國慶、陸軍,市政協黨組成員馮翔,曾任市政協主席的老領導以及市人民法院院長、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大會秘書長在主席臺就座。市級機關有關部門(單位)、市直單位、駐泰單位、開發園區的主要負責人應邀參會,直接聽取委員們的意見和建議。焦國慶主持會議。 “從大宗商品交易的規模、形態、功能等要素來看,我市距離形成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還有不少短板與弱項。”市政協委員陸愛平建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大上爭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倉儲物流基礎功能,加快建設配套服務體系,探索發展大宗商品交易泰興路徑。 “誠信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信用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優質無形資產。”市政協委員丁萌代表市工商聯建議,民營企業信用合規建設要抓前端防未病,加強民營企業信用合規制度建設,加大重點企業信用合規指導力度,加快建立信用合規正向激勵機制。 “織牢就業保障網,端穩民生‘大飯碗’。”市政協委員葉章華建議,壯大產業發展,增強勞動就業承載力;堅持多措并舉,提高就業市場適配度;強化權益保障,提升職工就業幸福感。 “如何聚力‘名醫帶名科’建設,打造醫療服務新標桿?”市政協委員戴曉榮建議,強化支持保障,促進“名醫”持續健康發展;強化協作共享,促進“名醫”資源擴容下沉;強化人才培育,促進“名醫”服務能力提升。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我們要對標‘四有’,打造‘三師’,厚植教育高質量發展‘硬支撐’。”市政協委員陳輝代表市政協教育界別建議,著眼“有動力”,打造敬業興教的“人師”;著眼“有能力”,打造立業研教的“經師”;著眼“有實力”,打造精業領教的“名師”。 “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換用地空間人居環境雙贏。”市政協委員祝留國建議,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編制規劃;堅持依法依規,探索機制創新;堅持高質高效,規范項目實施。 “如何科學化解農村‘微矛盾’,穩定農村社會發展,加強基層治理,促進鄉村振興?”市政協委員張志棟代表河失鎮政協履職小組建議,建立“微矛盾”化解閉環管理工作格局,提升村干部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引導黨員群眾同心發力同頻共振。 “社區作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黨委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創建高品質文明城市的重要支撐。”市政協委員張愛群委員代表市政協聯誼會建議,共建“微平臺”,提升社區管理體制運行效能;共治“微環境”,提升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效能;共享“微服務”,提升社區綜合治理服務效能。 這是協商民主的生動體現,這是委員參政議政的良策諍言。本著質量優先原則,綜合考慮選題、內容、代表性等相關因素,市政協經反復推敲,認真遴選,最終篩選出18份大會發言,除大會口頭交流發言外,還有10篇作為書面交流。 對于委員們的發言,劉文榮表示,今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泰興新實踐的奮進之年。實現全年工作目標,需要大家同心同向,攜手而行。市政協以及各位委員要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政府工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多為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多為改善民生添磚加瓦,多為凝心聚力鼓勁造勢。 劉文榮指出,人民政府與人民政協目標一致、使命相同,有著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良好基礎和優良傳統。他表示,將堅持把支持和保障人民政協高效履職作為重要職責,更加主動接受民主監督,更實舉措拓寬參政渠道,更高標準做好提案辦理,更大力度支持政協履職,全力為政協開展工作創造便利條件、提供優質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