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見底的河岸邊,麥冬、三葉草等護坡綠植生長旺盛;河邊的議事亭環境優雅,村民們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議事、聊家常;王湖河邊的彩虹大道干凈整潔通向遠方……雖是寒冬時節,行走在濟川街道王坔村,這里河清岸綠路暢。在村民眼里,村里的河道經過一番番“洗禮”,正化身成一條條優美的彩帶;在村民心里,河道、綠化和道路都有人管,凈水潺潺流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聚焦水環境整治,近年來,濟川街道逐步制定完善了“循環線建設計劃”“莊臺環境提升計劃”“水環境提升計劃”等遠期發展目標。通過項目整合,先期在王坔村投入800余萬元對王湖河、周王河等中溝進行河道整治和綠化配套。街道各村(社區)發動更多力量參與河道管理,探索“三長合一”、“以河養河”新思路,做好水環境治理。濟川街道水利站站長吳建介紹:“河長、路長、林長‘三長’聯席辦公,辦公效率提高了,以前問題都要幾個部門去處理,現在只要一張交辦單就能全部解決。此外,我們還通過增殖放流方式,實現河道管護的經濟效益。” 泰興因水而生、憑河而興。河道管護不僅事關長遠發展,更情系群眾福祉,不容忽視。近年來,我市持續開展城鄉水環境綜合治理。為實現群眾對碧水清流的愿景,市人大常委會密切關注我市河道保護管理工作,把河道管護作為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重要舉措,推動政府以農村“活水”工程為基礎,以生態河道建設、幸福河湖打造為載體,實現“全域化”整治、“全閉環”維護、“全方位”利用,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河道環境。 在水環境治理中,城市水體關系到城市居民生活與城市形象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我市水生態環境安全和水人文景觀建設獲得群眾的稱贊,沿河步道串聯起文化廣場、主題公園、親水平臺,為市民提供休憩漫步、親水休閑的空間。前不久,在羽惠河西側、市氣象局東側,一條嶄新的健身步道建成投入使用,吸引了周邊居民前來慢行、健身。據了解,為發揮“雙水潤城”生態景觀在推進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2023年,我市啟動了“雙水潤城”活力提升以及配套設施工程,全面貫通健身步道,完善配套設施,提升市民滿意度。 “三長”治河,河清岸綠,這是我市全面深化水環境整治的一個生動實踐。這背后,離不開市人大常委會為河道治理提供的有力保障。緊盯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市人大常委會積極貫徹落實《江蘇省河道管理條例》《泰州市河長制工作條例》,為生態環境保護筑起一道堅實的法治防線。2023年,市人大常委會與市委市政府同心同向,高位推動河長制工作,聽取市政府關于統籌推進全市河道管護工作情況的報告,提出將河道管護作為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重要舉措,不斷提升河道管護成效,堅持系統思維、科學治理、打造特色。充分發揮水域經濟效益,積極探索中溝、莊河規范化養殖模式等建議。 在市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抓細抓實跨界河道共建共管和聯防聯控等工作機制,全面創新河長履職制度、專項整治制度、督查工作制度等工作機制,不斷拓展延伸河長制內涵和外延,有力促進全市河湖生態持續改善。河長述職、民間河長、“積分銀行”管護等一系列創新舉措不斷涌現。全市高標準完成166條幸福河湖建設任務,全方位擦亮泰興市“河你河我·共治共享”工作品牌。 市水務局總工程師蔣余謀表示:“我們局以市人大的監督支持為動力,堅持推深做實河長制,強化河道管理和保護,持續開展生態河道建設,打造幸福河湖,全市河道水環境持續改善,基本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治理目標。我市農村河道長效管護連續五年在省級考評中獲優秀等次,生態河道覆蓋率、幸福河湖建設均位列泰州第一。” 記者感言:幾年來,市人大開展“兩條例”執法檢查、工作評議等,上下聯動找準問題癥結,督促相關部門整改問題……一項項務實的舉措,打出了市人大常委會助力生態環境改善的“組合拳”,也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水環境治理“實效答卷”。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站在新起點,市人大將持續聚焦水環境治理熱點、難點問題,群策群力積極貢獻各方面智慧,監督政府不斷創新工作形式,進一步增強工作實效,為全市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賦予新動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