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波瀲滟,鳥飛魚兒游。每天早晨,市民邱先民都會來到羌溪河東側、北灣新村西側的河濱風光帶內鍛煉。這里的多功能球場內安裝了籃球架、乒乓球桌等體育健身設施。此外,風光帶內新建了公廁、管理用房、健身步道、休閑廣場、花壇坐凳、濱水護欄等設施。 碧水繞城惠民生,“雙水潤城”成為泰興市河道治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泰興全面推行河長制,以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為總目標,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高標準完成166條幸福河湖建設任務,繪就了一幅人水和諧、波瀾壯闊的水利風景畫卷,為泰興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系統治理,讓“活”水更靈動 12月13日上午,在羽惠河西側、市氣象局東側,一條嶄新的健身步道已建成投入使用,吸引了周邊居民前來慢行、健身。據了解,步道面層原為面包磚,破損、坑洼不平;改造完成后,步道面層采用塑膠材質。同時新建了部分步道,消除了步道斷頭現象。市民徐建新說:“新鋪設的塑膠地面走起路來有彈性,老年人在這里鍛煉身體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今年以來,泰興市啟動了羽惠河南延等工程,羽惠河南延工程開辟新河道1780米,延伸至天星港,引入長江水,進一步增強城區南部澇洪導流能力,與北部形成犄角之勢,全面提升泰興市雨水調蓄能力。為打造人民滿意的幸福河湖,泰興超前謀劃,修編《泰興市城市水環境治理規劃(2014-2030)》,調整優化城市河道功能定位、藍線控制和建設標準,并以東西向的泰運河和南北向的羌溪河及兩泰官河為外河,將主城區水系劃分為四個片區進行綜合治理、貫通和控制,重點實施控源截污、閘站建設、新開河道、貫通水系、護岸整坡、河道清淤等,增加引排水能力86.3立方米/秒,對 47條河道河段實施綜合整治,其中溝通連通水系24處,確保了主城區全面控水活水,同步落實河長制,所有河道實現“一河一檔”,治理方案堅持“一河一策”。 數字賦能,讓“智”水更有方 在河道調度中心的大屏幕上,動動鼠標就可以對節制閘和小型泵站實行遠程控制,水中的氨氮,Cod、溶解氧、PH值、溫度、電導率、濁度等指標一目了然,也可以及時調水活水,城市河道聯控聯調系統實現了城區河道一鍵式智能化調度。據了解,目前泰興市已經通過光纖專線將已建的29座閘站、48座節制閘(閘涵)聯網至控制中心,達到實時監測各河道水位,實時監測設備運行狀態,實時收集水質及雨情信息,推動城市河道調度由“人工經驗+水量”為主轉向“智能研判+水質”為主。 近年來,泰興聚焦智慧水務建設,投入2000多萬元,在城區構建“水文—水動力—水質”一體化數字模型,通過光纖專線聯網,建成全城全要素河道物聯感知體系,建立水質變化預報預警體系。城區72條主要河道上,均建設了河道監測、水質檢測系統,實時監測各河道水位,實時監測設備運行狀態,實時收集水質信息。“清水潤城”聯控聯調與入江河道數字孿生應用示范項目,將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進一步加強城河與入江河道的聯動,做到“汛期澇水外排、平時調水引流、枯水季節向內補水”,實現城市河道調度由“經驗+水量”轉向“智慧+水質”,全面提升河道調度的時效性和精準度,確保城市水安全,提升城市水品質。 景觀提升,讓“親”水更親民 “清水潤城”鄰水平臺,水草如茵,流水潺潺,散步賞景的市民絡繹不絕,展現出一幅人、城市、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成為市民散步、網紅打卡必達地。 近年來,泰興市全面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致力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協同標桿城市,實施沿河“建綠、擴綠、補綠”工程,對全市14條骨干河道實行全面綠化,沿線河道滿眼春光、風景宜人。騰蛟閣、西水關等水利設施,將泰興水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水利建設,龜背騰蛇、羌溪牧笛等元素走近群眾身邊,“水、綠、文”相映生輝、相得益彰,真正讓市民開窗見綠、出門見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 近年來,泰興市持續強化河道長效管護,研究制定《泰興市農村河道長效管護實施細則》,分片對全市干河進行市場化管護,將鄉鎮級河道納入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六位一體”實施管護。全市農村河道長效管護評估連續4年獲評省級第一等次,高標準完成166條幸福河湖建設任務,獲評泰州市級“十佳”幸福河湖3條、“五星”幸福河湖10條,全市農村生態河道覆蓋率達48%。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全力推動水環境工作落地見效,用智慧和汗水盡情繪山水畫卷,做生態文章,以水系建設支撐泰興高質量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