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綠菜花大量上市的時節。11月27日上午,在分界鎮七賢村綠菜花專業合作社,一批批新鮮綠菜花正在搬運上車,準備運往泰州、南通等地銷售。綠菜花每畝純利潤達3000元,今年,合作社根據不同時節,按照“小塊連片、輪茬套種”的模式,合理安排蔬果種植,新鮮的農產品被市場大量采購。 “我們免費發放種苗給農戶種植,再由農戶將蔬果賣到合作社來,從而增加農戶的庭院經濟。明年,我們準備發展毛豆種植,預計種植面積5000畝,并利用農戶家前屋后、溝邊閑地、輪茬套種的模式來種植黃秋葵,預計種植面積1000畝。”分界鎮七賢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吳伯元介紹。 “小塊連片、輪茬套種”,把村民們家前屋后的零散地塊充分利用起來,積小為大、積少成多。在“小塊連片”形成規模后,由合作社按照“訂單農業”的發展思路,編制全年播種收獲計劃,負責提供種苗、技術指導和銷售渠道,農戶則負責種植和加工。這種模式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為村民增加了收入,有力解決了“農民不知道種什么”“合作社缺乏發展后勁”的問題,畝均效益比原先缺乏規劃時整體提升了近40%,蔬菜產業成為全村農民增收的新引擎。“目前,我們累計銷售農產品7800噸,銷售總收入8500萬元。農戶們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吳伯元自豪地說。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我市在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過程中,通過合作社引領、閑置資源盤活等多種措施,精準優化農業產出,完善提升農產品加工,讓現有土地發揮更大效益。 讓有限的土地產生更大的效益,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樣化發展途徑。在珊瑚鎮珊瑚新村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內,一處廢棄廠房正在進行改造。廠房由村集體回收后,通過資源發包、資產參股等形式重新盤活,上爭到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項目,這片占地近5畝的廢舊廠房即將建成千噸優質大米生產加工項目。聚焦稻米生產加工環節,按綠色加工標準實施代加工、代包裝,通過產品認證、商標注冊等方式,提高大米的附加產值。 “為了方便后期大米加工設備進場,我們對原廠區進行了墻面粉刷、屋面結構調整、路面硬化等改造。目前施工進度已達35%,爭取在給定工期內加速完成。”現場施工負責人吉桂元表示。 提高農業畝均產能,是我市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必答題。今年以來,我市切實優化土地要素供給,新增設施農用地項目27個。通過投資、參股、聯營等多元化經營方式,精準提高農業產出,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與流通、勞務服務和鄉村旅游等項目產業,落實各類承包合同3273份,預計全年可實現經營性收入3.34億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