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上午,在濟川街道耿戴村三宏奶牛廠,一排排牛舍整齊劃一,一頭頭膘肥體壯的奶牛映入眼簾,牛場內10多名工人唱著小曲,配置飼料、喂牛、清掃衛生,200多頭奶牛悠閑地吃著草料。“這里不光離家近,收入還很高,我們夫妻倆在這兒,一個月能有一萬多元的收入。下班之后還有時間顧一下家里的田。”奶牛廠工人陳芳琴笑著告訴記者。 近年來,三宏奶牛廠以揚大酸奶供應基地建設為契機,不斷延伸奶業產業鏈條,年經營性收入達200萬元。同時,提供流動性崗位30多個,實現了從“一方帶”到“多方贏”。“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我力爭明年把養殖規模再突破,幫助帶動更多村民共同致富,讓大伙兒實實在在享受到鄉村振興的紅利!”宋振軍信心滿滿地說道,語氣中透露出一股滿滿的“牛”氣。 讓農民更富是濟川街道鄉村振興工作始終不變的初心。今年以來,該街道實施“濟新敢為”村集體經濟增收攻堅行動,堅持因地制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各村大力發展本土化的特色農產品,在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村集體如何增收?村民如何共同富裕?如何創辦村級合作社?”在濟川街道開設的“濟新課堂”上,專業導師正給各村第一書記講授以“黨建引領支部創辦合作社”為主題的教學課,現場掀起了一場“頭腦風暴”。王坔村受此熏染,探索以“黨建+合作社”致富模式,農民變股東,組織成立泰之農果樹種植專業合作聯社,大力發展林果產業,以翠冠梨、蘇翠一號、油桃等為主要品種,創立“蘇怡”品牌,成功申報翠冠梨、蘇翠一號綠色食品。今年村集體經濟預計可新增14萬元。 鼓起農民的錢袋子,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是實施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也是民生幸福的根本之策。濟川街道以特色農業為主線,積極探索“黨建+”農業發展模式,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去年,全街道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5459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落實‘濟新敢為’增收行動,制訂村級集體經濟增收績效獎懲制度,全方位調動村書記‘雙強雙帶’和村兩委班子參與集體經濟增收的積極性,促使村兩委班子全員參與集體經濟增收,集思廣益謀發展,推動集體經營性收入不斷煥發活力。”濟川街道經濟發展局副局長張熙亭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