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分界鎮正國家庭農場看到,業主汪正國正駕駛農用車載著農用無人機飛手,駛過高標準農田配套的水泥路,到達標準化大田旁。經過2分鐘的飛行準備,無人機沿著既定路線,一邊飛行一邊均勻撒下葉面肥。1小時內無人機可以施30畝農田,大大節省了施肥時間和人工成本。無人機能順利進田作業,離不開改造提升好的標準化農田,農田的標準化田方、道路、泵房,為大型農用機械進田作業提供了路徑、移動、輸水的功能。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小地變大地,荒地變良田,有效解決耕地面積分散和機械化程度不高等問題。田成方、道相通、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格局模樣初現,也承載著村民們對秋糧高產穩產的期待。去年以來,分界鎮上爭7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總投資1700多萬元,原有的鄉村道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得到顯著改善,全年預計可增產糧食35萬公斤,新增地塊效益98萬元,年節省人工效益21萬元,節約耕地面積20畝。 隨著高標準農田加快實施,如今的農業生產已逐漸告別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高標準農田成了農技人員、農業機械奮戰的“主戰場”。在黃橋鎮果園村,農技人員正在稻田里開展抽樣調查,了解稻面虱防治情況,計劃通過社會化農機服務,對近2000畝的標準化農田開展生物綠色農藥統一防治。通過運用統一防治,農資經過團購,價格更實惠,同時,配套建設的溝渠既方便農藥精準灌溉噴灑,又省時省力,水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像這樣的高標準農田,黃橋鎮共建設了8.9萬畝,占全鎮耕地面積的66%。 黃橋鎮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燕勇飛介紹:“實施高標準農田以后,我們的水費降到每畝田45塊錢,以前這些路都是泥土路,通過實施機耕路以后,所有的大型機械都能直接到大田。我們的高標準農田都是以糧食種植為主,通過稻麥輪茬,現在的經濟效益比過去要增加100元一畝。” 高標準農田建設讓鄉村振興底氣十足。近年來,泰興市高度重視集約化利用,整區域規劃、全域化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8.7萬畝,曾經的“低產田”經改造紛紛成為高產田、示范方,土地“條田化”種植演變為“集約化”經營。 “目前,我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55.7萬畝,土地流轉率已達80%,為農業規模化種植、宜機化作業、集約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通過應用‘新農具’耕出高效‘智慧田’,經改造,高標準農田的機械化水平提高了20%,規模經營流轉率提高了40%,新型經營主體占比提升了20%,推動畝均增產50公斤。”市農田建設服務中心主任徐磊介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