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虹橋鎮虹潤濕地公園,年近70的孫紅英滿頭大汗,她拿著大剪刀修剪綠化帶里的雜草,并清理被大風吹下的枯枝和樹葉。孫紅英是虹橋鎮土生土長的村民,也是村里的一名養護工,忙完家務,身穿反光背心的孫紅英來到公園里忙碌起來。“我們這個年紀了,能有份工作而且還是在家門口就業,真是要感謝鎮村對我們的幫扶。”孫紅英說。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強“造血”功能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核心內容和關鍵措施。今年以來,虹橋鎮推行綠化養護包干,既解決了本地村民的就業難題,讓他們端上了“生態飯碗”,又助力村居集體增收。 據悉,今年,虹橋鎮將原養護單位承包到期的200多萬平方米公共綠地劃分成29段養護區域,按就近原則分別交由周邊的7個村(社區)負責日常養護,實行分片管理、分段養護、分類計酬、責任到人。養護費用按市場價打折結算,在減少政府公共支出的基礎上,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再就業,預計全年可節約綠化養護費用近240萬元,增加村居集體收入360萬元。 管護標準上,排定綠化養護月度計劃,針對虹橋大道、虹潤路等26條重點路段以及虹潤濕地公園、生態文化街區等13個重要節點,分別制定差異化的管護標準,督促相關村(社區)根據季節性變化,按標準做好喬灌木和草坪修剪、澆水灌溉、松土施肥、病蟲害防治、缺株補苗等養護工作。在督查考核方面,嚴格制定綠化養護質量驗收考核細則,針對養護內容、面積、數量等,分別明確檢查標準、計分規則和權重分值,通過日常巡查、定期督查、綜合考核等方式評定綠化養護質量,每月考核得分低于90分的認證為不合格,并扣除當年養護單價的5%,連續兩次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包干村(社區)養護資格,倒逼提升綠化管護質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