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聯體大棚內,錯峰種植的豇豆卯足勁開花、結果;高標準農田示范方內,水稻秧苗吸足了肥料,在陽光下迎風生長;綠樹成蔭、花草叢生的小游園里,村民們在一起納涼攀談……夏日的午后行走穿梭在黃橋鎮的田間地頭、村頭巷尾,一幅幅繪就產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新畫卷正在這里漸次展開。 今年以來,黃橋鎮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拉高標桿、提高標準、爭當標兵,通過狠抓產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風文明等,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道路上跑出了黃橋特有的“加速度”。 高標準農田端牢糧食飯碗 在位于黃橋鎮雙聯村的高標準農田內,綠色的水稻秧苗猶如一張巨大的綠毯鋪向遠方,一眼望不到邊,白鷺飛過,點綴著豐收的美景。旁邊一條河水清澈的河道流過農田,這條用來為農田灌溉和排水的河道即將以嶄新的面貌灌溉這片希望的田野。 在生態排水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在河道兩岸插上了生態木樁護坡,并將通過種植中山杉、坡面草甸、香蒲等水生植物,形成生態調蓄、凈化功能。原有水渠變成了高標準灌溉渠,凈化后的水再次用于農田灌溉,從而達到水生態循環利用,保證了農田的有效排灌。改造后的水渠可為周邊1800畝農田提供灌溉和排水服務。 黃橋鎮擁有耕地面積13.4萬畝,近年來,按照“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建設標準,配套實施田間機耕路、泵站、渠道、排水涵等,打造高標準農田示范方,為保障糧食安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0.4萬畝。 黃橋鎮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燕勇飛介紹:“今年我們投入3600萬元,在黃橋和溪橋片區11個村(社區)實施1.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全力提檔升級相關基礎設施、完善溝渠路,同步注重示范方環境提升,完善河道綠化和道路亮化,強化固土保水能力,有效提升糧食產能,為壯大糧食產業鏈奠定堅實基礎,今年11月可完成全部工程。” “飛地抱團”拓寬“村”“民”共富路 8月22日上午,記者來到黃橋鎮農業園區,在一座整齊劃一、成方連片的智能塑料聯體大棚內,延后種植的豇豆即將進入盛花期,工人們在豇豆架下清理雜草,以便讓豇豆有更加充足的生長空間。 2022年底,黃橋鎮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破解制約村集體增收的土地、資金等難題,由地處黃橋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域的雙橋村牽頭,聯合太平、三里、前進等6個村,實施“飛地抱團”發展新模式。由雙橋村負責流轉園區核心區土地40畝,7個村共同籌資430萬元,投入建設智能塑料連體大棚2.3萬平方米。建成后的連體大棚交由園區下屬公司運營,各村按投入比例分紅。雙橋村黨總支副書記張鴻偉介紹,目前大棚已建成,并引進江蘇艾尚源農業有限公司進棚投產,他們通過復式立體種植、提早和延后種植等方式,最大限度發揮連體棚的使用價值,為生鮮超市和農貿市場配供蔬菜,預計畝均效益可達3萬元。屆時7個村按出資比例參與分紅,每村每年可增收5萬元。 “飛地抱團”建設智能化大棚讓農業種植不再受制于自然條件,也帶動了村集體經濟增收和村民致富。雙橋村村民顧愛娟在園區務工,既提升了家庭收入,又可以照顧到家中的父母和孩子。“每個月的工資收入大概在5000元左右,我們覺得非常滿意。”看著日子越來越好,顧愛娟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環境整治擦亮和美鄉村底色 走進黃橋鎮大張村,整潔的柏油路伸向遠方,路旁一座座美麗庭院排列有序,屋外環繞著一叢叢色彩繽紛的花草,呈現出嶄新而溫暖的鄉村風貌。 建設和美鄉村,“美”是題中之義。今年以來,黃橋鎮各村(社區)重點圍繞垃圾清理、廁所革命、“三亂”(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貼亂掛)整治、水環境治理、秩序管護等方面開展集中整治,著力解決村(社區)環境“臟亂差”問題,實現村容村貌明顯提升,“臟亂差”現象有效杜絕,村民、居民參與環境整治的意識顯著提高,推動形成村(社區)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 今年以來,黃橋鎮共新建道路14.26公里、橋梁3座、路燈1830盞,新建改造戶廁1110個,新增成片造林500畝,完成莊河綠化70公里、道路綠化4公里,創建生態河道3條,人居環境邁上新臺階。 寬敞平坦的道路四通八達,生態環境整潔宜人,特色產業日益興旺,群眾收入不斷提升,今天的黃橋儼然一幅產業興旺鄉村美麗新畫卷。黃橋鎮副鎮長張慶紅表示,該鎮將緊扣“鄉村提標”總要求,聚焦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鄉村改革四大重點領域,聚力“雙增收”、農業項目招引、環境整治提升、農村改革等重點工作,按照“定3年、謀8年、展望13年”的思路,從規劃引領、制度完善、組織到位、督導推動等方面,全力做好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大文章,為“強富美高”新黃橋現代化建設貢獻農業作為,展現農業擔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