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在泰興市濱江鎮中興村農家小院建起來的森濤服飾有限公司,縫紉機、模板機等運轉的聲音不絕于耳,技術熟練的的操作工人專心致志地趕制風衣夾克,剪裁、縫制、封口……每一道工序都有條不紊地進行,一批批做工精良的成衣將從這里被送往杭州、上海等地客商手中。 今年,“庭院經濟”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針對當前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村里的閑置房屋越來越多的情況,如何盤活這些閑置土地,讓方寸庭院成為村民致富增收的“聚寶地”?對此,中興村兩委結合鎮域優勢和群眾需求,大力發展庭院服裝加工產業,突出特色化、產業化發展,用“小庭院”撬動了鄉村“大振興”。 發展庭院經濟,破解農民增收瓶頸 中興村地處江平路沿線,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是原馬甸鎮集鎮所在地。近年來,隨著年輕人外出就業,村內出現不少閑置房屋,而留守村中的村民多以農業種植為主,致富增收渠道有限,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破解村民致富增收瓶頸,成為擺在村兩委面前的一道難題。 經過多方考察,中興村以閑置房屋為突破口,結合村莊緊鄰交通要道的地理優勢,招引能人回鄉創業,將農戶原有閑置住房改造為庭院式小服裝加工點,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庭院式服裝加工點具有投資少、回報高、風險小、用工便利的優勢,加上工作時間靈活,來這里工作的女工閑時務工、忙時務農,薪金日結,極大地激發了群眾靠辛勤勞動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 目前,中興村共有14個庭院式服裝加工廠,規模大的有60多名職工,小的有10多名職工,近400人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年收入達5萬元左右。 抱團發展,釋放特色產業發展潛力 中興村鼓勵村民返鄉創業,森濤服飾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欒晶便是返鄉創業中的一員。他告訴記者:“這幾年家鄉的發展日新月異,回家鄉創業很有潛力。”除了帶來創業的資金外,他還利用良好的人脈和市場資源,與國內外知名服裝企業合作,年產服裝50余萬件。 一方小庭院內奔出致富增收“領頭羊”,森濤服飾的發展給其他庭院式服裝加工廠注入發展動力和信心。為帶動更多村民加入“共富”朋友圈,中興村庭院式服裝加工產業走上抱團發展道路。一件衣服,從設計出來到完成客戶訂單,需要經過打版、裁剪、縫制、熨燙、后期包裝等程序。為了高質量完成每個生產環節,在森濤服飾的引領下,該村的服裝加工點采用流水線加工方式,每一家工廠做一道工序,在生產中嚴格執行流水線規范管理,這既解決了產業發展“小弱散”、特色產業無規模的難題,也讓中興村建立起了以服裝代加工及銷售為主導產業的小服裝產業集散地,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產業基礎。 黨建引領,拓深庭院經濟發展潛力 中興村小服裝加工行業主要為大企業代加工棉衣、羽絨服、毛呢、夾克等服裝,產品銷往國內一線城市以及歐美國家,擁有穩定的客源。為進一步拓展產品銷路,該村兩委積極引導加工點承接服裝外發業務,通過裁剪、成品包裝,實現自營訂單化經營。 今年以來,中興村強化黨建引領,在“互聯網+”服裝銷售思路下,搭建起了“先鋒直播間”,培養了一批以年輕黨員干部為主體的紅色直播帶貨團隊,通過“互聯網+黨建”模式,拓寬線上服裝銷售渠道,提高服裝加工知名度和附加值。今年以來,線上直播帶貨銷售近萬單貨品。同時,他們還邀請網絡營銷專家為加工點開展網絡營銷培訓,發現和培養有營銷潛力的員工,為代工服裝線上營銷積蓄后備力量,近10名網絡帶貨主播從小庭院內脫穎而出。 此外,庭院式小服裝代工點作為“九小場所”,因為人員密集、空間狹小,所以有必要實行嚴格的消防安全管理。中興村兩委落實5名安全消防專員,定點協助加工點負責人制定消防工作計劃、排查火災隱患等工作,保證場所安全運營。村兩委還組織工作人員對接交通運輸、市場監管等部門,為加工點辦理相關手續,協助各加工點做好服裝質量檢驗以及訂單運輸,讓加工點專注服裝生產經營。 一方庭院串聯起全村“小裁縫”加工點,讓小型加工廠對接全國大市場,中興村以庭院式小服裝加工點激活了村集體經濟增收“一江春水”。庭院雖小,大有可為。該村黨總支書記陳榮武對全村庭院經濟的發展信心滿滿。他表示:“在黨建引領下,我們將以庭院式服裝加工為示范,以點帶面,輻射帶動農戶庭院,整體綜合發展,探索實施特色種植、特水養殖等小型產業,拓寬農民致富渠道,實現良好的庭院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全力助推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