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上午,記者走進市世外桃園垂釣中心,清澈的池塘里養著各色魚種,中間的種植槽里,一株株空心菜漂浮在水上,青翠欲滴。不久前,該垂釣中心在濱江鎮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實施了池塘標準化改造。 “以前,這里的池塘水發綠,空心菜栽下一個星期以后,水質有了明顯改善,真是環保又省錢。”市世外桃園垂釣中心業主張建明欣喜地說,“在改善水質的同時,我也多了一份收入。空心菜長得多的時候,我就拿去賣。平時還會送一些給釣魚的客人,這樣人家既釣到魚,又拿到菜,會更開心。” 近年來,我市錨定“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目標,持續推動新型農業種養殖模式發展,使農戶可以學習、借鑒更多有實操性的農業種植模式,以推動村鎮創惠增收,助力鄉村振興。自去年我市啟動了全市池塘標準化改造以來,近千畝池塘實施魚菜共生模式,水質得到了凈化。該項目以生態循環為特點,以資源互補共生為技術思路,將水產養殖和水耕栽培兩種不同的農耕技術相結合,實現魚肥水、菜凈水、水養魚的效果。 “池塘標準化改造,就是在池塘中建設占地十分之一的浮床,在上面栽植空心菜、銅錢草、水芹、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并將魚產生的排泄物和餌料殘渣分解轉變為植物可吸收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通過自然水循環不斷輸送到植物根部。池塘里的水經過蔬菜、綠植根系吸收過濾,水質改善,達到養殖條件,最終實現一水雙收。”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黨支部書記張建介紹。 此次池塘標準化改造的投資主要是池塘浮床的建設,我市出資600萬元支持池塘標準化改造。至目前,全市已有近千畝池塘實施了標準化改造。“今年,我們將整體推進全市9334畝池塘全部改造到位。”張建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