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一沓紅紙,陪伴她從爛漫孩童到婆娑老嫗。從10歲接觸手工起,剪紙這門技藝幾乎陪伴了她一輩子。在她的一雙巧手下,人物、生肖、花鳥、植物都能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她堅守著初心,也收獲了快樂。她就是泰興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家住姚王街道長池橋年近八旬的鞠冬女老人。 今年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為探訪非遺味、共賞非遺美,進一步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良好社會氛圍,市群眾文化學會一行在市政協原副主席丁功爵的帶領下,來到姚王街道長池橋名人畫廊,見到了泰興剪紙代表性傳承人鞠冬女。此時,她正與學生一起聚精會神地創作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紅色剪紙作品。 在鞠冬女工作室,擺放著大大小小各種精美的剪紙作品,有形態各異的花朵,也有可愛的福娃、靈動的兔子……此時,只見她把需要剪成圓形的一張鮮紅的宣紙整理成正方形,沿著正方形其中一條對角線對折,再沿著上面等腰三角形的高對折,然后將上面的三角形再對折兩次,用鉛筆在邊緣處畫一條曲線,用剪刀沿著曲線剪開。最后,老人把得到的形狀一展開,就是一個圓形。接著,她拿起一把剪刀幾番旋轉,隨著靈巧的雙手上下翻飛、紙屑飄落,一會兒工夫,一幅《喜慶二十大·百姓心向黨》的剪紙作品便從她手上誕生了。 剪紙,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代表著喜慶和吉祥。剪紙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中國十大國粹之一,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鞠冬女說,她10歲那年拜本村剪紙藝人李愛萍為師,學習剪紙。由于嘴甜手勤,深得師傅喜歡,師傅也真心地教。很快,鞠冬女就學會了剪牡丹花、荷花、菊花、雙飛鳥等花樣,通過不斷的琢磨和練習,她的剪紙技藝日趨成熟,十幾歲時在當地就小有名氣。逢年過節或遇村民娶媳婦、嫁女兒、過大壽等喜事,都會找她剪紙,她總是樂此不彼。 “剪紙里有說不完的故事。”鞠冬女說,她是用一把剪刀在講故事,講老百姓的故事,講泰興的故事,講中國的故事。她從小生活在泰興,耕耘在剪紙沃土,對泰興民俗、民風非常了解,她的作品靈感也都來自于日常生活,平日里只要遇到好的事情她就會收集起來當素材,然后加上自己的構思,盡量表現出事物的特征,并將對黨、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和祝福呈現在紅紙上。不管是人物、花卉、動物等剪紙作品,還是反映日常生活的作品,一把剪刀、幾張紅紙,就能在她手中變得出神入化。每件作品精巧細致,造型自然大方,寓意深刻,鄉土氣息濃厚。 剪紙不僅是一種裝飾,更是平凡生活的見證,也能表達出創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因為熱愛,鞠冬女這一剪就是近70年。“我先生盧富祥是個書畫家,中華傳統文化杰出傳承人,先后獲得國家文藝獎、泰興文藝獎等。”鞠冬女說,她有這點成績,與先生的鼓勵和支持是分不開的。他們聯手創作的代表作巨幅剪紙精品《紅樓夢》,受到海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如今這幅作品擺放在她的工作室,曾有多人愿出高價購買均被婉拒。鞠冬女表示,她還想和先生再創作出剪紙作品《清明上河圖》,讓他們更增添一份“文化自信”。 一張薄薄的紙片,展現出無盡千百種可能;一把平凡的剪刀,剪出千姿百態的世界。鞠冬女說,今年自己雖已79歲,視力大不如從前,雙手也不及年輕時利索,但只要自己還能剪的情況下就天天剪。她表示,剪紙是老祖宗發明的藝術,集裝飾性、藝術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千百年來以其特有的風格與魅力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作為傳承人,她希望將這門民間藝術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繼續發揮作用。只要有人愿意學,她將毫無保留、傾囊相授,讓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