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上午,在華泰社區老泰師宿舍樓,記者發現,一個嶄新的垃圾分類回收亭矗立在小區門口。垃圾桶上方設置了提示牌,分類項目清晰醒目。77歲的姚錦富是一名老黨員,雖然年事已高,但環保意識卻很強。他將電池單獨裝袋,投放入有害垃圾桶內,廚房垃圾則投入廚余垃圾桶內,分類投放已經成為他的習慣。 近年來,我市加大垃圾分類硬件投入,同時加強垃圾分類理念宣傳推廣,號召市民從源頭上主動實行垃圾分類,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據了解,今年我市計劃將匯福苑、萬泰都市江南、康樂佳園、圣皇宮、維萊特宮、西岱宮等24個小區納入省垃圾分類達標小區。 在我市部分小區,還設置了垃圾分類“環保屋(亭)”,在處理生活垃圾的高峰期開放使用,為將分類工作落到實處,工作人員對居民投放的垃圾進行破袋分揀,按類入箱。趙女士是國慶二村社區的居民,每天她都會帶著女兒,親自演示垃圾如何分類投放。“我們家是分類好后再往各個垃圾桶里放,減輕工作人員的壓力。希望大家都培養成這種習慣,教育小朋友從小做起。”趙女士說。 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有垃圾分類“環保屋(亭)”92個,建成垃圾分類省達標小區36個,配備120多輛專用車輛,開展垃圾收集、轉運、處置或暫存。今年,我市計劃新增24個省達標小區,同時在小區內設置30個環保屋、32個環保亭、3個移動環保屋。今后,我市將繼續健全完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體系,引導市民和社會自覺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真正讓生活垃圾高效循環利用,使生活垃圾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市城管局提醒:垃圾分類處理,除了資金和硬件投入,更需要市民朋友積極參與,當你處理或收集垃圾時,請記得讓垃圾“各回各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