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市東郊生態涵養區,林業部門工作人員正利用紅外線無人機對城市野生鳥類進行調查監測,根據林區日常巡查掌握的野生鳥類的活動軌跡,觀察活動區域發生的變化,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保護鳥類的棲息地狀況。 市林業中心副主任蔣寶維介紹:“我們通過無人機來加強生態資源的巡護,著力了解各個樹種的生長、水生和綠色植物的生長以及野生動物的棲息飛行情況。這樣可保護森林資源的整體性,達到對生態最有效的作用。” 據介紹,東郊生態涵養區約有定植樹種76種,自然生長樹種20種,種類包括谷樹、楝樹等。水生植物包括荷花、蘆葦、菖蒲等近40種,陸生植物約40種。斑鳩、喜鵲、貓頭鷹、戴勝等10種鳥類在此筑巢棲息。全市農林害蟲與天敵基本達到平衡,無需播灑農藥。 作為濱江城市,我市境內物種資源豐富,是生物多樣性觀測的重點區域。從2021年開始,我市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通過綠環、綠帶、綠廊、河流等與市域大環境相連通。利用兩年左右的時間,聯合科研院所,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評估。觀測站點、衛星遙感、儀器檢測等方式,形成“空、天、地”一體化生物多樣性觀測體系,構建生物多樣性常態化調查評估機制。 “通過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評估,泰興的生物多樣性品種較以往,有所增加,這也表明我市生態環境質量在逐步向好。”泰州市泰興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保護科科長黃衛東介紹。項目調查合計記錄泰興市各類生物1326種,其中陸生維管植物585種、陸生脊椎動物87種、陸生昆蟲117種、淡水水生生物537種;調查發現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和珍稀瀕危物種26種,其中包含烏龜、中華鱉、無蹼壁虎、王錦蛇、黑眉錦蛇等。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近年來,我市堅持綜合施策、持續加大投入,強化生態環境建設保護修復,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特別是全面提速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大力實施6大類58項創建重點工程,為打造產城融合、“三生”協同的標桿城市筑牢生態屏障、增添多彩美麗。2021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8%,空氣優良天數比率80.3%、同比上升4.1 %,創近十年來最好水平。今年1-11月份,全市PM2.5平均濃度30.3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質綜合指數位居全省63個縣(市、區)第十。 泰州市泰興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保護科科長黃衛東表示,下一步,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持續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共建萬物共生的美麗家園;科學部署生物多樣性觀測站點,及時發現珍稀瀕危物種,加以保護和繁育;進一步加大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力度,呼吁全體市民積極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中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