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投入資金700多萬元實施了內環城河(長征橋-勝利橋段)污水管網改造工程。”日前,市水務局局長許習鋒告訴記者。 水體被截流,有不知名水體從河道石壁往下流淌;河床上污泥發黑,散發難聞氣味;河道水色黝黑泛綠,漂浮著枯枝爛葉等垃圾……這是家住荷花池農貿市場附近市民沈阿姨以前對農貿市場附近內城河的印象。 “工程西起長征橋,東至老泰中東南勝利橋,全長約2公里。主要實施破損溢流井更換,起伏管道拆建,漏水接頭修復,封堵河道污水直排口,修復破損擋土墻,加固管道接頭混凝土支墩,同時新建部分管道等。”許習鋒介紹,將來,隨著改造工程的完成,臨水不得其“便”、近水不享其“美”將成為過往,河里水清波平,河邊水草搖曳,魚兒穿梭其間也將成為現實。 我市一直是“依水而筑,因水而秀,緣水而興”,內城河更是城區重要的水綠景觀和引排河道。“內城河東起羌溪路、南至五亭橋、西至環城西路、北至濱河路,全長6.3公里,河內水系由西水關、望江閘2處泵站從外城河引水,經東門泵站出水,是集引排與景觀于一體的城市河道。內城河穿越延令街道鼓樓、府前、越街3個社區,區域范圍內有15家企事業單位、33個小區,是城區人口密集區。”許習鋒告訴記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市內城河沿線河道存在河岸邊植被稀疏、河岸兩側臟亂差、河道水體黑臭,部分駁岸護欄缺損破舊、沿河圍墻破損等現象,與城市風貌不協調。為保護水環境、呵護水生態,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畫卷,我市將城區包括內城河在內的河道整治工程列入民生實事和城建惠民的重點工作,著力改善城區水環境質量,提升城市生態宜居品質。 近年來,我市分片區、分年度組織實施內城河水環境整治提升,先后實施仙鶴灣涵洞改橋梁工程,完成內城河暢通工程,增強內城河定向調水控水功能;實施閘泵堰信息化建設,建成投用河道自動調度控制系統,實現泵站和節制閘遠程調度控制,城區控水活水目標基本實現;通過生態調水引流、優化水系調度等方式,將西水關、望江閘改為雙向泵站,兼顧引水和排澇功能,建設雙向的、定向的、有動力的多形式調度系統,有效改善內城河水質。同時,實行水陸統籌,從污染源頭入手,以防促治、防治并舉。提高污水輸送處理能力,建成9座污水提升泵站,二號泵站擴建工程即將竣工,投入運行后,日輸送污水能力從4.5萬噸提升至16.5萬噸,與濱江污水處理廠的生活污水處理能力相匹配;補齊污水管網短板,以老城區、城中村、城郊結合部為重點,配建道路管網工程,加快消除入河直排口,城區已建成污水干管網158公里,目前正在實施鼓樓東西路、國慶路、永豐路、潤泰路污水管網補缺和戴莊河周邊污水收集工程,年內將新增污水管網6公里。 針對農貿市場內熟食加工、水產銷售、動物宰殺等污水直排、量大滿溢等問題現狀,為從源頭做好預防工作,我市還實施了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程,統籌實施老舊小區排水系統重置、混接管網排查改造工程,至目前,已改造21個小區、1個單位庭院,正在改造小區45個,3.9萬戶居民的排水管網整治和雨污分流改造,全面實現雨污分流;開展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建設,已建成5個達標區,面積13.7平方公里,年內將建成國慶路以北大慶路以南(東潤路至鎮海路)達標區,面積1.16平方公里;實施管網疏通工程,三館東側、泰中體育場西側、西城橋至勝利橋段已檢測疏通到位,勝利橋至五亭橋段將在年底前完成檢測疏通工作。 祖祖輩輩生活在交錯的河流之間,愛水親水是每一個泰興人的天然情感。隨著內城河整治的持續推進,雙水穿城、活水繞城、水文一體、水綠相映的新圖景正徐徐展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