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分界鎮開綠村三組100多畝散戶種植的稻田收割一結束,“雙禁”工作人員聯系的四臺秸稈打包機械隨即下地打包作業。 眼下秋收正酣,也進入了秸稈“雙禁”工作關鍵期。在我市黃橋、古溪、分界等鄉鎮,秸稈雙禁工作人員輕松了許多,因為他們的責任區有了秸稈打包團隊田頭收集,即收即運,沒有了秸稈,也就消除了焚燒源。分界鎮副鎮長何榮華介紹:“在秋收工作啟動前,我們就主動對接安徽經營主體跟他們合作,對區域內的農田進行秸稈打包離田,農場及農戶稻谷收好之后,立即采取打包離田的方式,將秸稈運送出去。” 王勇是安徽省靈璧縣鄉緣秸稈打捆公司的打捆隊負責人,這支團隊共有20臺秸稈打捆機,分布在黃橋、古溪、分界三個鎮隨時調度。王勇介紹:“我們的回收秸稈業務遍及全國各地,最遠的到過云南、吉林等,幫助當地政府實現無害化處理秸稈目標。” 記者了解到,在黃橋鎮、古溪鎮、分界鎮,安徽的兩支秸稈打包團隊進行秸稈的打捆收集,秸稈利用產業化使秸稈能夠變廢為寶,產生經濟效益。王勇說:“我們的秸稈主要銷往養殖場、發電廠等,一捆草也可能賺一塊到兩塊錢,秸稈量大,所以利潤也是比較可觀的。” 秸稈打捆團隊的出現,解決了秸稈去處問題,他們免費到田頭打捆運輸,也減少了秸稈處置的開支。何榮華介紹:“過去我們秸稈‘雙禁’這一塊的費用每個村都要二十萬到三十萬元的樣子,今年這個費用各個村就能省下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