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民政廳對2022年省級地名文化遺產評定結果進行了公示,“南京”等50個古城地名、“淳溪”等79個古鎮地名、“前楊柳村”等71個古村落地名入選公示名單。我市2個古地名入選,其中,“泰興”入圍古城地名,“黃橋”入圍古鎮地名。 泰興故地為《禹貢》所載揚州之域,曾為吳楚文化發祥之地。泰興物華天寶,遺存豐厚,古時多次被評為上等縣。境內銀杏樹遍布,現存千年以上古銀杏15株,雌雄同株世所罕見。孔廟、襟江書院、仙鶴灣、慶云寺、奎文閣、鯤化池、文明橋、御史府等古跡,見證了泰興歷史的輝煌。大量的碑刻、字畫、家譜、古籍,溫潤了泰興的古風古韻。泰興木偶、花鼓、雕刻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泰興民俗風情。明嘉靖33年建成后的城池形制獨特,狀如西瓜,可謂獨樹一幟。俯瞰縣城,其外城河如巨龜,內城河如靈蛇,仙鶴灣風光帶如鶴立龜背,體現了泰興先民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 古代黃橋叫黑松林,又叫永豐里,地理上古有“大川環于外、小港橫于中”之說。漢高祖12年封劉濞為吳王,設海陵倉于今泰州,黃橋因倉取名永豐里。南唐昇元元年析泰州南五鄉置泰興縣,黃橋在縣之太平鄉境內。北宋神宗熙寧年間,永豐里升為永豐鎮,為黃橋建鎮之始。明洪武年間改永豐鎮為黃橋鎮。黃橋古鎮歷史悠久,2005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是革命老區,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舊時黃橋鎮有6街3市72巷,現保存完好的古街巷24條,古寺廟3座、古祠堂7個,古橋2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