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上午,在奎文閣修繕項目現場,施工人員正在清理門窗、欄桿、立柱、飛檐上斑駁的老油漆。奎文閣建于清康熙五十年,為一座二層飛檐六角亭,后于乾隆二十年、二十八年兩次修繕。由于建成時間較長,墻面粉刷層脫落,油漆老化,屋脊、屋瓦破損,椽子腐蝕,影響建筑安全。此次修繕將更換破損瓦片、重新粉刷內外墻體以及門窗等木結構,修復一、二層之間的墻體彩繪,同時新增亮化設施,提升夜間景觀效果。 “因為要維持建筑物古樸的風格,所以我們采用生漆進行全部的油漆刷涂。”現場施工負責人倪建新介紹,生漆俗稱“土漆”,是從漆樹上采割的一種乳白色純天然液體涂料,接觸空氣后逐步轉為褐色,4小時左右表面干涸硬化而生成漆膜,它具有耐腐、耐磨、耐熱、隔水和絕緣性好、富有光澤等特性,是一種優質涂料,能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 古建筑不僅是歷史的固態記憶,更展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色。今年,我市先后啟動玄壇廟、大生橋、襟江書院、朱東潤故居等文物保護建筑的修繕維護工作。日前,作為泰興孔廟組成部分的鯤化池、奎文閣也進入修繕階段。 在位于奎文閣西北側的鯤化池修繕工程現場,幾位工人正在進行水池東側外圍地面拆除。據泰興縣志記載,明朝隆慶元年,縣令許希孟在孔廟正南面開鑿一處半月形大池,名曰“鯤化池”,采用塊石砌筑,池周圍裝有石欄,雕有精美圖案。經前期檢測,鯤化池外圍地下存在走水現象,泥土流失嚴重,造成地下空洞,存在安全隱患。 按照“修舊如舊”原則,施工單位對鯤化池外圍地下加固、填埋,同時清理池內淤泥,清洗池壁。“預計今年年底,奎文閣和鯤化池修繕工程就能徹底完工,市民們能在元旦之前欣賞到重煥光彩的古建筑風貌。”倪建新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