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下午,在濱江鎮國泉家庭農場,農場主張國泉正在給新購進的農機進行保養護理。今年,張國泉又在臨近的大何莊村、蘇坔村流轉了100畝土地進行規;Z食種植,可耕土地的規模變大了,這讓張國泉干勁十足。 2014年,張國泉自學機械耕作技術,率先開辦了家庭農場,在收完自家的糧食后,還能為周邊農戶提供服務。但張國泉發現,隨著農民紛紛外出打工,耕地拋荒現象日益嚴重,這讓他這個種田“老把式”十分心疼。2016年,國務院頒布《關于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張國泉立即找到幾家外出務工的農戶,通過協商進行了土地經營權流轉,張國泉開始試行規;Z食種植。 “近年來,國家的優惠政策越來越好、越來越多,比如農機補貼、農民種糧一次性補貼、秸稈還田等,極大地減輕了種田的負擔和成本。現在我們農場越辦越大,效益也越來越好,今年我們國泉家庭農場還被評為了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張國泉說。 如今,張國泉已在本村流轉了約1000畝土地經營權,進一步整合了農田土地,提升了耕作技術,實現了高效種植。流轉了經營權的農民既可以外出務工賺錢,每畝地每年還能拿到約500元左右的流轉補償費。此外,張國泉還計劃與其他村組的農場主合作,在提供農機服務的同時,開展合作經營,進一步擴大規模。 “十幾個村組幾百戶老百姓的農田,全部流轉給張國泉承包,以前一畝只能收稻谷900斤左右,現在一畝都能收到1200斤以上,效益越來越高了。農場主張國泉帶領全家人辛勤耕耘,他賺得越多,其他村民的收入也同步增多了。”濱江鎮大馬莊村村民于長壽說。 十年來,濱江鎮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改革,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經營、托管經營等方式,引導農民有序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把寶貴的土地資源流轉到最需要的人手中。莓麗草莓種植專業合作社因為種植土地不足,遲遲不能擴大規模,然而在顧闞村三義十組有一塊6畝左右的耕地卻無人耕作,雜草叢生。依托“萬企聯萬村”機制,顧闞村果斷將該地塊的承包權和經營權托管給莓麗草莓種植專業合作社。 濱江鎮顧闞村村民劉正才說:“過去地就荒在這里,很可惜。現在莓麗草莓種植專業合作社來建了大棚種草莓,我們也能來打打零工,每天60塊錢,也增加了收入。” 目前,合作社因為補充了耕地,每畝產量提高到3000斤,年可創收近20萬元,帶動周邊8名農戶實現就業,合作社還積極開展線上預約采摘,發展訂單式農業。 “我們今年注冊了美團、抖音等平臺的賬號,也開始入駐淘寶平臺。我們種植的草莓都是需要預訂,而不是等著顧客來采摘,供不應求。”莓麗草莓種植專業合作社業主何曉麗說。 十年來,濱江鎮深入實施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走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之路,招引草莓、蜜梨、水蜜桃等優質種植項目,不斷拓寬產業增收渠道。全鎮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3065萬元,年經營性收入100萬元以上的經濟強村總數達19個,占比上升到60%以上,200萬元以上村占比上升到10%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