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梨子水分足、甜度高,目前通過網絡、批發商、門市,以及各個單位配送等方式,已經將30萬斤梨子銷售掉三分之二了,收入還不錯。”8月2日下午,在位于濟川街道王坔村的倩倩家庭農場內,每年一度的“梨園文化藝術節”在這里如期上演,農場業主李春紅一邊欣賞著歌舞表演,一邊和周圍的果農討論著接下來的銷售計劃。
十多年前,王坔村村民開始探索高效農業種植發展新路子,由于這里的土壤高沙、交通便捷,栽種果樹成為他們的首選,蜜梨產業從此在這里扎根、開花。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經過多年的試點和摸索,王坔村重點培育“翠冠梨”和“蘇翠1號”兩個品種,種植面積近2000畝,注冊了“王坔蜜梨”商標,并通過綠色食品認證。
為了不斷擴大梨果產業影響力,拓展產品銷路,王坔村以節為媒,2018年蜜梨上市的時候,這里成功舉辦了首屆“梨園文化藝術節”,吸引了大量消費者的關注,既唱響了果農豐收的贊歌,又打造了“王坔蜜梨”的文化藝術形象,成為講好蜜梨故事、帶動產業增收的一次生動嘗試。截至今年,王坔村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藝術節。
從最初的梨園文化藝術表演,到現在的網絡直播帶貨,王坔村以蜜梨文化為載體,在村兩委為果農搭建的大舞臺上,讓果農切磋技藝,分享著豐收的喜悅。果農們介紹,直播帶貨打開了王坔蜜梨的消費市場,優質的梨子開始走向全國各地,也為他們帶來不菲的收入。僅藝術節當天,現場40分鐘的“你呼我應為民雙解”助農直播帶貨,就為果農帶貨200余箱。截至目前,王坔村共吸引17個家庭農場、30多個種植散戶參與梨果產業,年產量達2300余噸,形成了規模化種植、品牌化運營的產業模式,王坔村也因此獲評省級“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稱號。
王坔蜜梨既滿足了消費者舌尖上的體驗,也鼓了果農的“腰包”,總結王坔蜜梨的發展經驗,大家都說這離不開濟川街道和村兩委的“出謀劃策”。2017年,為實現抱團發展目標,王坔村兩委將17個家庭農場、30多個種植散戶的力量凝聚起來,組織成立了泰之農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為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拓展銷路,打響了王坔蜜梨的品牌。濟川街道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黃亞玲介紹:“今年春天時,受倒春寒的影響,梨子產量下降,但我們以綠色種植為目標,及時通過技術手段改進梨子的品質,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也實現了減產不減收。”
今年的蜜梨銷售即將進入尾聲,村民們算了一筆賬:蘇翠梨的平均產量為每畝3000斤左右,因為品質不錯,所以整體算下來,他們的收入同比提高了25%左右。待梨子全部收獲后,王坔村村委會副主任、泰之農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常朱君對梨園有了新的謀劃,他告訴記者,經過多方考察和分析,他們將計劃利用林間空地,選擇紅薯、馬鈴薯、大白菜等多種適合林下套種的作物進行以耕代撫技術探索,進一步提高梨園單位經濟效益,每畝可為果農增收30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