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部隊到警營 從戶籍民警到信訪民警 從警30年,立足信訪崗位10年 年近六旬的楊正國 先后接待信訪群眾1968人(次) 辦結信訪案(事)569起 16次受到嘉獎 多次獲評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公務員 2次榮立個人三等功 2015年12月,泰興一村民就一起已經辦結的鄰里糾紛,反復寫信向江蘇省公安廳、泰州市公安局投訴,反映民警充當黑惡勢力保護傘,要求公正處理自己被鄰居毆打一事,并嚴肅處理當事民警。 接到上級信訪轉辦件后,楊正國隨即調取了檔案卷宗:事發當日,派出所民警介入調查,和村干部一起進行調解,并在調解協議上簽字。 進一步的走訪調查得知,信訪村民因家庭變故,患有精神疾病,性格比較偏執,這次與鄰居的糾紛調解完就反悔了,認為自己吃虧了,憑著主觀臆斷就舉報民警充當黑惡勢力保護傘。 “這起信訪事件,我們要對公安機關是否公正、公平處理進行判斷,讓民警執法在‘陽光’下進行,又要維護好信訪村民的合法權益,一碗水得端平,就得依法依規辦事。” 楊正國與司法部門聯系,邀請律師、鄉鎮矛盾調解中心的工作人員一起,對信訪村民進行面對面溝通,明確告之信訪村民依法享有的權益,以及違法將要承擔的責任,并就其反映的問題逐一現場答復,最終這位信訪村民主動承認了錯誤,自愿履行調解協議,承諾停止信訪,并對自己主觀臆斷,給民警帶來的不好影響表達歉意。 “老張,配合公安機關調查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你不積極配合調查,還越級信訪,張口閉口沒有20萬就不談,你覺得這樣做合適嗎?” “老吳,俗話說的好,罵人無好嘴,打人無好手,動手打人,還用鐮刀砍傷了對方,你最起碼應該道個歉,承擔起對方的醫療費……” 時間回到2020年6月中旬的一天,派出所的調解室里,兩位因農事糾紛“劍撥弩張”了一年多的村民,聽完楊正國的一番話,情緒慢慢平靜下來。 這起農事糾紛并不復雜,爭執的過程中,村民吳某用鐮刀傷了張某。由此,張某開啟“信訪模式”,既不配合警方的調查,又多次越級信訪,事態進一步發酵后,張、吳雙方的多位親屬、親戚也參與其間。 楊正國收到上級的信訪轉辦件后,立即與具體的辦案民警進行溝通,利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多次來到張、吳二位當事人的村組走訪。準備充分后,召集二人到派出所進行調解。 兩個多小時的調解,楊正國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合情合理地剖析糾紛,有理有據地答復訴求,讓張、吳二人心服口服,在村干部、親屬的共同見證下最終達成和解。 近五年來,楊正國每年都有100多天用于實地走訪調查,五年里,先后化解的因鄰里矛盾、宅基地糾紛等引發的信訪問題超過240起,無一反復信訪。 “在實際工作中,我發現不少信訪群眾并沒有多高的訴求,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往往是不完整的,為了‘面子’,‘爭口氣’,才信訪的,甚至影響信訪群眾的生活,更讓一些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耐心傾聽,用心交流,在釋疑答惑化解矛盾的同時,關注他們的家庭,力所能及地做好后續工作,動員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幫扶助困,讓他們生活正常起來。”對“信訪后”工作,楊正國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2018年2月,信訪群眾陳某因交通事故,導致頭部受傷,經鑒定為二級傷殘,每到陰雨天就會頭痛。法院判決的交通事故賠償不夠支付后續的治療、休養費用,其家庭已經不堪重負。為解決相關費用,陳某一直堅持信訪,要求肇事方追加賠償。楊正國接訪后,耐心聽取陳某訴求后,并帶著他的治療單據復印件,多次與其所在街道、社保、民政部門溝通,爭取到了一筆數千元的救助金,并與街道、社區一起,將陳某確定為重點幫扶對象,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在就業培訓、就業推薦等方面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確保陳某一家人不會因病致貧。 據統計,楊正國先后參與辦結重大信訪積案386起,其中,公安部交辦的疑難復雜信訪案件70起,率先在泰州“三市三區”公安機關中實現信訪案件如期“摘牌”的工作目標。 “明年,我要是退休了,只要公安信訪還需要我,我就一定會來,哪怕是打打下手,幫著出出點子,我也愿意,把我的一些工作經驗和體會與大家分享!”結束采訪時,楊正國跟記者笑著說。
供稿:陸裕順 編輯:蔡艷 審核:丁曉軍 陳楊 監審:毛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