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垃圾分類,對我們村民來說好處多多,不僅美化家庭環境,還可以兌換生活用品,我們都積極參與這項活動。”日前,張橋鎮匡莊村村民黃國平來到垃圾分類積分獎勵兌換處,工作人員為他查詢了垃圾分類積分,并根據積分兌換了相應的物品。
匡莊村婦女主任陸霞介紹,每戶人家每個月基礎分是30分,考核人員根據村民投放可回收垃圾的重量進行積分回贈,如果不按照規定投放垃圾,則會實行扣分制。
垃圾分類工作開展以來,匡莊村制定了垃圾分類積分管理辦法及兌換細則,實行了“一戶一單”制度,設置專門的兌換點,引導村民主動進行垃圾分類,并且進行精準投放。該項獎勵機制受到村民好評,一段時間以來,有效提升了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參與率和分類準確率。
作為我市垃圾分類試點鄉鎮之一,張橋鎮牢固樹立生態、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垃圾分類全覆蓋”為目標,做好宣傳工作。從今年5月開始,全鎮18個村(社區)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為讓垃圾分類意識深入人心,該鎮主動進企業、社區和學校,向居民送垃圾分類政策和知識,鼓勵大家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一起來為改善社會環境做努力,為綠色發展做貢獻。
配合垃圾分類宣傳工作,張橋鎮積極構建垃圾分類全鏈條體系,建立和完善了轄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全過程管理體系,實現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
在西橋村,每戶村民都配備了分類垃圾桶,村民按照可腐爛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四類分類處理,每個集中收運點都配備有4分類宣傳指示及4分類垃圾回收桶,村民可將家中分類好的垃圾投放到就近位置的集中收運點。
村民們分類投放的垃圾如何收集,以及如何處理,西橋村給出了具體的操作答案。該村黨委副書記徐新玉介紹:“村民們分類好的垃圾,我們采用物業化管理,每天上午8點到中午12點期間,將收集起來的垃圾運送到西橋垃圾分類房進行分揀后,再運送到鎮分揀中心。”
各村通過人工、機械等方式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集中分類處理,最終被運送到張橋鎮垃圾壓縮中轉站。據該鎮垃圾壓縮中轉站負責人張國紅介紹,目前該鎮共有兩個垃圾處理中轉站,分片區負責全鎮18個村居的垃圾處理工作。目前,全鎮累計收運、處置農村生活垃圾近7500噸,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全鎮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張橋鎮黨委副書記洪榮介紹:“到2023年底,我鎮將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運、處理系統,分類覆蓋率達100%,分類準確率達85%以上,回收利用率達40%以上,實現生活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置和‘零填埋’。”(記者 胡新芳 通訊員 黃映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