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聯動平臺,辦事更方便了。”日前,趙軍來到姚王街道為民服務中心,咨詢藥品經營許可證換證事項,工作人員通過政務服務綜合管理平臺“視頻連線”市審批局,幫他完成了遠程材料審核。
為了避免辦事群眾因材料不全反復辦、來回跑問題,市行政審批局建立政務服務協調聯動中心,圍繞“可視化、能交互”要求,創新開發協調聯動一體化平臺,梳理首批13個高頻事項,以業務咨詢、材料預審等多種方式把“服務窗口”向鄉鎮前移,確保辦事群眾“只跑一次,事能辦成”。
近年來,我市探索實施以評選表彰“十佳改革調研成果”、培育推介“十佳改革創新案例”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創新“雙十計劃”,加快形成以改革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具有泰興特色的發展模式。一批有特色、切口小、能見效的“微改革”“微創新”催生了系列改革創新發展聚合效應。
圍繞市委市政府部署開展的“四大行動”,我市研究制定《關于實施改革創新“雙十計劃”助推“四大行動”落細落實的意見》和《泰興市2021年度市級機關改革創新工作考評辦法》,不斷完善改革創新激勵機制,努力構建深入調研出思路、大膽實踐出成果的工作閉環。在標準設置上,把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一定的理論價值、重要的應用價值作為改革創新調研成果評選的標準。對于改革創新項目,突出項目的影響力和實效性,明確了“五有”標準,即推動發展有思路、重點工作有突破、向上爭取有作為、化解難題有辦法、服務群眾有實效。
工作的“痛點”、發展的“堵點”就是改革的發力點。近年來,市財政局穩步推進鄉鎮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改革,在全省首次推行“人民銀行+商業銀行”支付電子化模式,取消紙質單據和人工跑單,以電子簽名取代人工蓋章。“過去天天要跑銀行送支付單,現在在辦公室點點鼠標就辦好了,比以前方便多了。”工作人員感慨。
電子化支付運行以后,所有鄉鎮資金均通過集中支付辦理,在系統中可查詢每筆業務流程,使資金的流向更加公開、透明、可追溯,最大限度杜絕財政資金管理漏洞。所有鄉鎮已完成財政直接支付業務82746筆、金額975623萬元,財政實撥業務431筆、金額90680萬元,已完成清算7043次,匯總清算資金975623萬元,改革成效顯著。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我市緊盯立項、調研、實施、評審等環節,認真組織實施“雙十計劃”。在申報立項程序上,強化流程管控,對不符合申報條件的調研課題和改革創新項目予以退回,對需修改完善的改革創新項目責成有關部門修改后重新申報。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市委改革辦組織8個專項小組的成員單位,圍繞中央和省市委改革部署在泰興落地落實,圍繞營商環境建設中的審批時限長等難點、堵點、焦點問題,圍繞教育、醫療、社會治理等民生重點領域等開展調研,及時發現問題,確保按照既定改革方向持續深入推進。
“董阿姨就像媽媽一樣,經常給我買書包、文具、課外讀物,還帶我到游樂園玩。”一名留守女童在日記里寫道,自己比以前自信多了,“有人關心的感覺真好。”
針對轄區內留守女童長期缺乏父母陪伴,容易消極自卑等問題,市婦聯創建“1+N”結對模式,聚焦留守困境女童群體,實施“心蕊計劃”改革創新項目,168位“心蕊媽媽”結對幫扶提供包括心理疏導、親情關愛、權益維護、安全守護、課業輔導等服務,讓留守女童成長路上不再孤單。
我市優化“雙十計劃”組織機制,對進展不達序時的改革創新項目,及時向有關責任單位下發白色《交辦單》,責成限期辦理或整改;對辦理或整改逾期的,下發黃色《催辦單》,進一步明確要求,責令整改;對落實不力、久推不動的,下發紅色《督辦單》,并與年度績效考核掛鉤。每年11月、12月,市委改革辦牽頭對調研成果與改革創新項目進行綜合評審評估,采取專家評審與部門互評相結合、社會評議與領導測評相結合的方式,遴選產生“十佳改革調研成果”“十佳改革創新案例”,確保評選活動的公信力、影響力。(記者 黃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