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家前屋后經過這么一改造,房屋變漂亮了,公路修暢通了,環境很優美,生活更安逸。”近日,談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帶來的變化,張橋鎮匡莊村村民紛紛豎起大拇指,贊不絕口。
自黨史學習教育以來,為更好地踐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要求,張橋鎮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為契機,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為民服務的動力,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讓村莊環境“凈”起來、百姓生活“甜”起來。
科學規劃 一村一韻構格局
走進匡莊村,映入眼簾的是新式別致的小洋樓、綠化優美的庭院、寬敞清潔的公路、環境美麗的村容村貌,鳥語花香,河水潺潺,好一派生機盎然、風光旖旎的田園景象。
在張橋鎮褚陳村,新安裝的太陽能路燈將夜晚的道路照射得寬敞明亮,新鋪設的道路延展到每一戶家中,村頭路口的標識牌、干凈清爽的綠化節點,大大提升了村莊的“顏值”。
今年以來,張橋鎮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新舊融合”的整治原則,對全鎮18個村居的人居環境整治進行分類規劃,依次規劃了基礎改造、美化提升和聚集精品分區,依托村民組原有自然條件、產業現狀、文化元素等基礎開展綜合整治,著重突出村莊發展元素。
張橋鎮黨委副書記洪榮表示:“我們堅持以力行實事作為貫徹黨史學習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村莊環境整治中,我們以凈化、亮化、綠化、文化、美化,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保障水平為抓手,精心打造一村一景,讓村莊環境各具特色、各有風韻,串珠成鏈,連點成片,創造美好環境的‘雁陣效應’。”
系統建設 一村一景造亮點
在張橋鎮東聯村,拆除廢舊雞舍后的空地種上了綠化苗木,改造后的危房住著安全舒適,走在新鋪設的水泥路上,村民們見證著村莊環境一天天發生的變化,大家都感慨生活更有奔頭了。
今年以來,張橋鎮黨委組織黨建網格員走訪聯系群眾,了解群眾訴求,當起政策“宣傳員”、糾紛“調解員”、民意“信息員”,并帶頭扛起掃把、拿起鐵锨,全面清理房前屋后積存的垃圾,凈化村居環境,改善環境衛生。
張橋鎮圍繞“垃圾革命”和“廁所革命”做文章,各村居積極開展全域無垃圾專項清理行動,清房前屋后、清溝渠坑塘、清進出道路,配備環衛設施,實施垃圾分類處理工程,做到村莊全覆蓋。按照“群眾自愿、整村推進、進院入戶、通電通水、建好使用”的原則,實施農村戶改廁工程,拆旱廁,建新廁,確保實用。
在做好整體人居環境改造的基礎上,張橋鎮積極推進“風貌革命”,規范劃定居民生活區,規范硬化進組入戶道路,建設集體議事廣場、集中停車場,各村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實施庭院改造等,全方位完善村莊基礎設施,提升村莊整體風貌。克仁村的新莊臺、吳榨村的雜糧基地、匡莊村的百姓大舞臺,一步一景,將張橋鎮的村莊環境裝扮得別具風情。
創新管理 “一村多網”長管護
“這個系統就好比‘千里眼’‘順風耳’‘飛毛腿’,我們足不出戶就能對社區的衛生管理、治安防控等情況一目了然。”說到村里的“監控+廣播”系統,在薛莊村工作的網格員蔡風鈴贊不絕口。
下大力氣整治好的農村人居環境,需要更持久的管護,張橋鎮在村莊環境整治中,積極探索出“12340”工作法,即網格長、網格員每天通過“1”分鐘視頻主動亮身份,播放“2”次自我介紹錄音,在居民微信群內推送“3”次便民信息、政策,確保“4”項基本職責全到位,最終實現人居環境整治“0”距離,形成各方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如今,全鎮在環境衛生清潔、綠化管護、村風文明等方面的工作效率明顯提升。
為大力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創新,張橋鎮還將環境整治內容納入村規民約,推動人居環境整治與文明鄉風培育有機結合,組織新時代文明實踐小分隊進村入戶宣傳移風易俗、村規民約、衛生健康等知識,提高群眾文明意識和環保意識。各村居中心戶長承擔網格內環境整治和管護任務,推動各戶相互監督、共同維護,持續改善村莊環境,強化環境整治靠大家、環境維護靠大家的集體自覺。
依托現代科技織就一張環境管護“防控網”,激勵鎮村干部織就一張“組織網”,村民主動參與環境治理織就一張“文明網”,在全鎮干群的努力下,張橋鎮將為民辦實事落到實處,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積極作為,為建設農村美麗家園,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發揮了重要作用。(記者 胡新芳 通訊員 黃映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