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贏勝節能集團華慧檢測中心,技術人員正在對企業最新研發的環保型無靜限用物質橡塑材料進行檢測。這種材料不含破壞大氣層的重金屬、中短鏈石蠟等物質,具有很強的環保性能,填補了市場空白。作為高新技術企業,贏勝節能集團擁有一支50多人的研發團隊,公司通過不斷加大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研發工作的整體質量明顯提高,今年預計研發資金總投入將達1700萬元,在大工業、聲學、玻璃棉、船舶等多個領域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根據市場需求研發多元化產品。
創新強,則泰興強;泰興要強,創新必須強。前不久召開的泰興市委工作會議提出,面對錯綜復雜的形勢,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之成為泰興動能轉換、轉型發展的加速器。今年以來,泰興聚焦高質量指標爭先進位、創新型示范縣市建設、創新主體培大育強、載體平臺提質增效和產學研深度融合,聚力加力發力,全力補短奮起直追,全面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致力打造創新生態“小氣候”,持續增強科技創新“虹吸力”,釋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上半年,全市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20.6億元,位居泰州縣市區第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江蘇中工高端裝備研究院位于泰興高新區,是由泰興、鄭州機械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組建,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孵化、技術推廣及產業化應用示范為一體的大型科技創新和服務平臺。研究院的成功落戶,得益于招引了鄭州機械研究所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王長路,王長路已入選江蘇省“雙創計劃”人才。企業成立3年來,研發新產品20多款,擁有專利18項,其中發明專利9項,制修訂了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8項。企業自主研發的高效大轉矩永磁電機驅動系統是一款具有高效節能的新型驅動裝備,相較傳統應用節能效果更加顯著。
近年來,泰興高新區充分發揮人才科技創新優勢,聚焦高效太陽能電池、新型鋰電產業鏈和高端傳動機械產業鏈,突出集成中試平臺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支撐作用,大力引進高新技術成果,各類創新發展要素不斷向園區集聚,一批規上高新技術企業快速壯大,眾多小而強的科創企業加速成長,不同類型的產業創新團隊和平臺不斷涌現,高新區呈現出良好的創新發展氛圍。今后5年,泰興高新區將圍繞特色主導產業,招引像王長路這樣的高層次人才1000名,建100個教授(高工)工作室、10個院士或總師工作站,建成一批國家級、省級研發機構,實現人才招引與特色產業發展的互動并進。
同時,泰興高新區正集中力量加快科創“三基地五中心”孵化基地、科技加速基地、中試基地和項目路演中心、公共技術服務中心、科技金融服務中心、“一站式”服務中心、生活保障中心建設,把高新區打造成“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創新資源要素匯聚”的“兩聚”高地,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和生活提供一流的環境。鳳棲高層次人才公寓是泰興高新區服務人才功能配套項目之一,目前已經完成了空調、消防、水電等設備的安裝,正在進行墻地磚的鋪貼,預計今年年底投入運營。
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必須先建立行之有效的引導體制和機制,營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泰興通過致力打造創新生態“小氣候”,持續增強科技創新“虹吸力”,把構建優良創新生態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關鍵性工程來抓,最大限度釋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1+1”集成優惠政策措施陸續出臺,對科技創新企業給予“真金白銀”的扶持;科技服務直通車,“一站式”辦公、“保姆式”服務,為創新創業開辟綠色通道;蘇科貸、蘇科投、科技金融超市等為企業成長注入源源不竭的金融新動能;強化市場監管體系、信用體系,創新文化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真正實現創新成績“一張表”、創新政策“一本通”、財政扶持“一賬清”;企業科技創新積分管理辦法全面應用,以“小積分”激活創新“大能量”,以“小指標”促進發展“高質量”。
當前,我市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科技創新是讓產業獲得發展新動力、孕育發展新優勢的制勝法寶。去年,泰興市對原有的創新先導區政策進行了新一輪調整,出臺了科技創新工作三年行動計劃、企業科技創新積分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切實提高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高企培育庫入庫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企業加快釋放企業創新潛力。“我們將積極培育長虹三杰鋰電池、惠爾信風電智能成套裝備、揚子鑫福超大型集裝箱船等產業項目,做強產業鏈。引導和支持企業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企業研發機構,通過實施部門聯動、政策引導和績效管理等機制,提升研發機構建設發展水平。”市科技局局長丁曉江表示,繼續加強創新主體培育和平臺載體建設,加快構建“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領軍企業”創新發展路徑,打造創新型企業集群,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如今,泰興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科技興企”之路,高新技術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至目前,我市有效期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227家,泰州排名第1,形成了“領軍企業頂天立地,創新企業鋪天蓋地”的良好局面。十三五期間,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全市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6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6.8%。今年1—9月份,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工業研發經費34.39億元,泰州排名第1。(記者 蔣凱 通訊員 李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