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公園不光風景好,健身器材也很齊全。”今年68歲的袁根發是一位籃球愛好者,每天早上他都會來到羌溪河澄江花園內打籃球,樂享晚年時光。據了解,該公園突出體育、健身元素,精心打造了健身廣場、室外籃球場、網球場、乒乓球場、健身步道等全民健身設施,極大滿足了居民的健身需求。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對體育健身需求與日俱增。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以來,廣大政協委員緊扣民生需求,加強調查研究,積極獻言建策。在調研中,委員們發現,我市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雖起步較早,但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委員們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和維護,打造“10分鐘體育健身圈”;大力推動全民健身,建設健康泰興;完善規劃,均衡城鄉體育設施布局;最大限度發揮城區現有體育場館作用,滿足市民多元化健身需求……市政協委員梅輝表示:“我們提出的相關提案,得到了承辦部門高度重視。近年來,我市體育事業發展迅速,全民健身場所及健身器材設施明顯增多,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基本建成。”
在廣大政協委員的關心支持下,我市牢固樹立“體育嵌入城市”的發展理念,在公共體育設施規劃設計上充分體現便民、親民和實用的原則,著眼于提高城市品位、展示體育人文關懷。“十三五”期間,每年安排不少于300萬元的專項資金采購健身器材,每年新增全民健身網點100個以上。各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實現了體育健身設施全覆蓋,自然村體育設施配比已達85%,全市共建成體育場地約2500處。濱江鎮印橋社區居民錢留章說:“自從身邊的健身廣場越來越好后,村里人氣越來越旺了,從早到晚都能看到居民運動的身影,活力滿滿的場景讓人心情特別好。”
“雙水潤城”是近年來我市高標準打造的一個生態景觀工程,在新建園林綠化景觀的同時,配套建設了如泰運河南北兩側長約8公里的智能健身步道。高質量的紅色步道串聯起一個個綠色開放空間,它們不僅為社區居民提供了戶外跑步的優質空間,讓他們在步道盡情揮灑汗水,還能讓居民與城市的喧囂短暫隔離,以最舒適的方式展開與自然的對話。截至目前,我市城鄉共建成健康慢行步道250多公里。
智能化的室外健身設施、全人群覆蓋的健身場地、與自然零距離的健身跑道,無不體現著“為民辦實事”的溫度。提案承辦部門表示,將繼續以人民群眾關心期盼的難點熱點問題為工作“靶心”,全力做好改善人民健身空間品質的各項“小事”,進一步打造多元包容、富有親和力的城市公共空間,增強群眾體育健身的獲得感、幸福感。(記者 何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