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銀行貸款是追著我們跑,現在是我們追著銀行借貸款,如果環評過不了關,既影響申貸,還不能生產,所以必須達到環保標準,我這負責財務的,都快向多面手轉變了。”說這話的是泰興蘇伊士廢料處理有限公司財務主管陳玲,從當初的“人在家中坐”到現在的“廠里銀行兩頭跑”,產生這一變化的正是綠色金融活水所帶來的。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經濟運行的血脈。立足新發展階段,綠色轉型是必然趨勢,發展綠色金融是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市各金融機構因為環保部門出具的環評不達標、產品有污染等情況,否定了多個企業的貸款申請或停止了企業的續貸要求,個別嚴重行為直接收回貸款。如今,綠色環保已經成為企業獲得貸款的基礎條件之一,改造升級生產線、消除污染隱患也已成為眾多企業的基本發展規劃條款,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新模式也寫在了公司的基本章程上。
回首綠色金融實施之初,這一改變也曾舉步維艱。
2016年,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總行等14個部委聯合發文,泰州成為全國首個、江蘇唯一一個支持產業轉型升級的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驗區。作為創新轉型起步較早的地區,我市積極把握綠色發展的歷史性機遇,主動承接試驗區綠色金融支持產業轉型升級工作,努力探索綠色金融改革“泰興路徑”。“作為新興事物,如何實施好這一改革項目,我們也曾一籌莫展。為此,我市組織相關部門多次赴江西、無錫等金融改革試驗區交流學習、對標找差,扎實推動泰興綠色金融縱深發展。”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肖強華介紹,通過學習,我市迅速制定出臺《泰興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發展規劃》,分階段、分步驟有序落實改革創新任務。同時,人民銀行泰興市支行與生態環境部門簽訂合作協議,對綠色工程項目大力扶持,對環保信用不良企業予以抵制;組織銀行機構簽訂《發展綠色金融支持“263”行動公約》,引導銀行將信貸資源向綠色低碳領域傾斜;鼓勵銀行發展綠色金融專營部門,推動6家銀行機構出臺了綠色信貸相關管理辦法,江蘇銀行泰興支行被評為泰州首批綠色支行。
目前,我市已建立全省首個地方性綠色融資企業(項目)認定標準,建成全省首個地方性綠色企業、項目庫,對252家企業、46個項目進行綠色認定評價,其中認定為綠色的有158家企業、29個項目。強化貨幣政策引導,人民銀行向泰興農商行發放2000萬元全省首筆綠色再貸款,定向支持格蘭立方能源科技公司等3家綠色企業;為南京銀行泰興支行辦理1800萬元全省第二單綠色票據再貼現;利用人民銀行總行創新的直達實體的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銀行機構為11個綠色企業、項目發放信用貸款2.1億元。健全財政獎補政策,在全省率先建立綠色貸款獎補制度,給予綠色企業(項目)庫內使用綠色貸款的企業1‰的獎勵,實現對綠色產業的正向激勵作用。
伴隨著政策的激勵,各金融保險機構也相繼推出多項特色服務。據了解,通過加大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力度,全市25家銀行機構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抵質押、綠色收益權等新型融資模式,創新開發綠色工廠貸、固廢貸等金融產品,全省首筆“碳權貸”業務(500萬元)在泰興落地,綠色貸款余額較2017年增長一倍以上。大力推進綠色債券融資,泰興農商銀行成功發行全省第二筆綠色金融債券3億元,支持污水處理、技術改造等項目。積極推動綠色基金發展,設立5億元的綠色產業投資發展子基金,專項支持經濟開發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節能環保、碳減排相關企業、項目發展;在泰興高新區搭建綠色金融創新服務中心,引入更多的金融資源支持泰興優勢產業綠色發展,目前已落戶管權投資企業6家、股權管理企業3家,投資支持智能制造、高端裝備、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汽車等領域。
實際上,我市探索發展綠色金融的努力不止于此。下一階段,還將努力在融資平臺打造、綠色信息披露、金融產品創新、引導政策完善等方面持續加大探索力度,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在泰興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為泰州“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泰興力量。(記者 周冰 通訊員 薛小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