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位于黃橋經濟開發區的新蘇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內人氣很旺,大型挖掘機、推土機、運輸車輛緊張作業,施工方擼起袖子加油干,抓時間,搶進度,項目建設現場一片繁忙景象。
新蘇智能制造產業基地項目是我市今年新開工的重大項目,總投資1.5億美元,注冊資本6800萬美元,包括金融安防設備研發制造、柴油發動機關鍵部件研發制造、高端數控機床研發制造4個子項目。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預計年實現產值15億元,實現稅收約8000萬元,新增就業崗位1000人以上。
“這個項目雖然今年年初才簽訂協議,但得益于泰興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我們從立項到開工只用了20天的時間,平均為我們企業節省了60多天。我們企業也一定不分工作量和休息日,全力配合,加快建設,力爭實現當年簽約、當年開工建設、當年竣工投產。”江蘇新蘇集團泰興貝辰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褚國興說。
僅用20天,縮短60天……這些數字的背后,是我市“拿地即開工”審批模式結出的碩果。近年來,我市相關部門在等地拿地期間,督促園區代辦員協助企業準備報審材料,加快報審節奏。統籌各審批部門采用容缺受理的方式,在辦理土地手續的同時提前介入開展方案審查、施工圖審查等技術性工作,杜絕了內部核發的審批要件互為前置,完全實現土地、規劃、建設審批業務的“大并聯、齊步走”,變“接力跑”為“一起跑”,徹底打通了快速審批鏈條。同時,我市制定出臺了《泰興市2021年優化營商環境30條》,細化形成90項任務清單,有力推動了重大項目的提速加力。
除提升“泰興速度”外,盤活“梧桐樹”,讓更多“金鳳凰”筑巢而居也是我市培育重大項目而做出的有益探索。今年以來,我市深入推進“畝均論英雄”改革,建立健全工業項目用地準入、績效評價、存量盤活、轉型退出等機制,保障制造業發展空間。
“我們海明環境是一家空調、風機生產企業,這個項目是今年初正式竣工投產的,公司盤活園區一家企業,在原有廠房基礎上進行改造,僅用了六個月時間就迅速投入生產,目前銷售近1億元,在手訂單6000余萬元。”說起當初對廠房的選擇,海明江蘇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葉勇直言選對了,他告訴記者,如果在項目實施時選擇重新規劃土地,新建廠房的話,前后周期將達到18個月到兩年的時間。
有著這樣感慨的還有長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去年,黃橋經濟開發區得知長虹三杰新能源上馬擴產項目的計劃后,會同黃橋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收回與長虹三杰新能源緊鄰的江蘇交鴻光機電有限公司近50畝低效閑置用地和2幢8000多平方米廠房,盤活給長虹三杰新能源上馬三期擴產項目,新增2條國際先進的全自動智能化鋰電生產線及8條智能化PACK生產線,目前項目已全面投產。預計年可新增國稅開票銷售10億元,利稅1億元。
如今,走進我市各園區,重點項目建設速度也在節節攀升,如火如荼的建設場面隨處可見:塔吊高聳、長臂揮舞,一臺臺大型挖掘機正在忙碌,一輛輛工程運輸車來回穿梭,一棟棟廠房拔地而起,串起了泰興重點項目建設的壯美畫卷。目前,新浦烯烴氯乙烯、惠爾信風電智能成套裝備、華潤電力清潔能源等一個又一個大項目的簽約落地、建成投產,孕育了我市跨越發展的新希望,激活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1-8月,經泰州認定,我市新開工5億元和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20個,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8個、高技術產業項目3個,分別占比40%和15%;特色產業鏈項目12個,產業關聯度達60%,項目質量明顯提升,利用外資明顯增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1-8月,我市認定竣工項目24個,項目數列泰州第1位;1-7月,我市列入“三比一提升”考核的4個園區已實現工業入庫稅收34.3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89.4%。(記者 周冰 通訊員 孫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