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時值深夜,市政務服務中心的中介服務超市里燈火通明,工作人員還在緊張地忙碌著,整理資料、錄入信息、電話協調,每個人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這家企業是外地企業,辦事人員不太熟悉業務辦理流程,項目工期比較緊張。于是,我們幫助協調溝通各窗口部門,加班加點梳理各種辦事資料。”中介服務超市工作人員曹瑩道出了事情原委。
一個項目,無論是審批、建設還是竣工等環節,都要與對應的行業中介機構打交道,通過中介獲得環評報告、工程設計、技術審查等專業技術服務。之前,行政審批因涉及中介服務環節多,存在耗時長、收費亂、壟斷性強等“中梗阻”問題,以致有人把審批辦證形容為企業投資的“萬里長征”。為此,我市將涉審中介服務作為貫徹落實審批服務便民化的突破口和主抓手,有針對性地培育壯大中介服務市場,形成有效競爭,破除壟斷難題。“近年來,我們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和領域,允許具備相應資質的中介機構進入本地市場,積極引進資質等級、執業水平、資信度高且本地緊缺的中介機構,確保同一領域、同一類型的中介機構不少于5家,形成有效競爭。2020年累計引進優質中介機構34家。同時,實體化運作中介管理辦公室,通過公開遴選、審核確認、民主評議等程序,擇優選擇入駐中介機構,強化示范引領作用,并突破原系統只能閱覽信息的限制,增設簽約備案、時限承諾、動態監管、逾期警示、評價評級等管理功能,實現了中介機構的網上競價交易。通過融合互動,構建了功能完備、互為補充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體系。”市發改委副主任李小林說。
推進行政審批改革,在涉審中介管理上,最重要的就是讓服務更有保障。2020年,我市編制公布《泰興市行政審批前置中介服務事項目錄清單》,明確中介服務項目的名稱、設定依據、辦理時限、收費標準等,并進行動態調整,凡沒有納入清單管理的中介服務事項,一律不得作為各部門行政審批前置條件。行業主管部門牽頭制定規范本行業中介機構執業行為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首問負責、按時辦結、合理收費、執業公示、一次性告知、執業記錄等工作機制,并對中介機構執業進行全程跟蹤監管。同時,建立中介服務機構信用記錄檔案,涵蓋資質等級、服務質量、委托人滿意度評價及不良記錄等。
李小林介紹,通過中介服務的減時降費提效,我市項目從立項到取得施工許可,平均用時由過去的290天,壓縮到現在的102天,審批時間大幅縮短188天。(記者 周冰 通訊員 徐嬋 黃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