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在長虹三杰三期鋰電池擴產項目的立體倉儲,七臺機器人來回穿梭,將電池擺放到指定位置。這個車間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只需要一名工作人員就可以操作,不僅節省了人力,也節省了空間。
“在這個倉儲庫,我們設定了工藝流程、時間檔,實現自動出庫。通過所有的條碼追溯,保證了產品的一致性。”長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春松介紹,長虹三杰三期項目僅設備投資就達2.5億元,通過購置電芯自動分選機、電池組點焊機等生產設備,新增2條國際先進的全自動智能化生產線及6條智能化PACK生產線。達產達效后,可新增年產2.7億安時的產能以及300萬套1.3億安時電池模組的生產能力。目前,企業產量每月都能充足釋放,日產量達到22萬支左右,三期項目加起來日產量能達到70萬支,全年能做到1.5億支左右。
如今,在泰興,越來越多的企業把智能化改造提升作為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戰略支點。虹安精密機械公司的產品全部由機器人和加工中心設備來完成,10多臺機器只需要一個工人來操作;科興電器利用智能物流和智能系統網絡,從生產到最后的產品回收服務,都能實時監控,智能制造水平持續處于行業領先地位。江蘇菇本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項目今年元月初正式投產,已經有三批鹿茸菇上市,目前,第四批正在上架,原來需要人工搬運上下架,二期項目由于采用了自動化設備,大大減少了人工。“這條自動化生產線包括自動上下機、采收下架機等,跟原來相比,在大大縮減人工的基礎上,還提高了效率。”江蘇菇本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副總經理任斌說。
當前,全市工業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關鍵期,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智能制造顯得尤為關鍵。我市主動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大力開展“3344”技改專項行動,加快“工業互聯、智造賦能”推廣應用,實現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促進全市制造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2020年全年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50個,新增工業機器人120臺。新認定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6個,目前,全市累計擁有省級示范智能車間15個,居泰州各市區第一。(記者 周冰 通訊員 孔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