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亮正在建設中的“雙水潤城”景觀帶時,年近七旬的謝國芳已經和幾個老姐妹來到這里晨練,在打完一套太極拳、一一擺弄完公園里安放的各類健身器材后,她才神閑氣定地回家。她告訴記者:“現在我每天都來這附近鍛煉身體,這里有花、有景、有廣場,還有健身器材,空氣好、環境好,心情好,我現在的生活很幸福。”
讓謝阿姨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是我市送出的其中一件“民生禮包”———“雙水潤城”生態景觀工程。去年,我市把改善民生作為加快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增加財政收入的基礎上,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在群眾“最期盼”的事上想辦法,“最迫切”的事上下功夫,一件件“民生大禮包”正逐漸變成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城鄉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做大做優財政收入,夯實民生財源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過程就是抓投資、促消費的過程,就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的過程,也是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然而,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就必須以充足的財政收入為基礎。2020年,我市財政部門積極應對宏觀形勢變化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強收入形勢分析研判,采取有力有效的征管舉措,促進收入總量平穩增長、收入質量穩步提升。
2020年,市財政部門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多渠道加強政策宣傳解讀,力求做到“應退即退、即征即退”,全年減免各項稅費達60億元。積極落實疫情期間扶持企業發展政策,全年減免和緩繳社保費8.76億元,惠及企業7240家;辦結房租減免1330萬元,惠及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630家;加強財政貼息支持,幫助國家級疫情重點保障企業申請貸款1500萬元,幫助省級名單內企業申請貸款10100萬元,助企復工復產、抗疫情渡難關。同時,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累計撥付各類涉企獎勵扶持資金4.1億元,為企業創新發展注入“源頭活水”。發揮政策性信貸支持效應,累計為12家企業發放“蘇科貸”5820萬元;市級應急轉貸專項資金累計為287家企業轉貸649次,提供轉貸資金33.07億元,綜合費率下調40%;加強財政金融聯動,引導市管企業搶抓金融政策機遇,累計落實融資需求50.6億元,有效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隨著政策紅利的應享盡享,我市財政收入穩步提升。去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85.43億元,增長6%,各月收入均實現正增長。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量、稅收總量穩居全省第7、蘇中第1。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全國百強縣(市)排名第22位,較上年提升5個位次。同時,健全綜合治稅征管機制,充分調動部門和鄉鎮、園區組織收入的積極性,切實防止稅收“跑冒滴漏”,三區三園和非園區鄉鎮工商稅收增幅分別達9.3%、6.3%。
傾力保障改善民生,溫暖民心
雖然受疫情影響,但我市財政依然優先保障民生工程的實施,采取小“財”大用、小“財”活用、小“財”嚴用,小“財”精用等措施,把財力更多向民生領域傾斜,大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全年民生支出88.86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0%以上。
人人創業奏響致富樂章。2020年,我市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累計撥付就業專項資金1.98億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35億元,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實施“政策找人”“補貼找企業”“資金找項目”模式,累計發放穩崗返還補貼6951萬元,惠及企業5187家。推動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計提行動資金4889萬元,支持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緩解就業矛盾、穩定就業局勢。在教育惠民上,持續加大財政教育投入,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超15億元。全面落實各教育階段生均公用經費、學生資助、高考獎勵、教師獎勵性補貼等政策,對義務教育階段薄弱學校、殘疾學生給予重點傾斜,確保“兩個只增不減”要求落到實處;投入3.7億元,大力支持黃橋新城學校、機關幼兒園分園、育紅幼兒園龍河園區、實驗幼兒園東陽園區建設以及各類學校改擴建,提升教育優質均衡化發展水平。
“有保障,少負擔”一直是群眾的愿望。2020年,我市圍繞“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撥付4.8億元,穩步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至180元/人·月,實現“十一連調”;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600元/人·年,惠及70萬人;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710元/人·月,人均實際補差水平提高至577元/人·月。實施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機制,發放價格和臨時補貼4774萬元,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不受疫情和物價上漲影響。圍繞“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積極履行醫療衛生財政投入責任,一般公共預算衛生健康支出10億元,重點支持人民醫院醫療綜合大樓、中醫院和婦幼保健院項目建設,支持鄉鎮衛生院提檔升級和消防系統升級改造;投入疫情防控經費1.2億元、安排抗疫特別國債2.1億元,支持提升全市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確保患者不因費用影響就醫、醫院不因支付政策影響救治。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小財政托起大民生,描繪的是一幅“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勞有所得、病有所醫、學有所教”的和諧畫卷,鋪就的是一條為民、惠民、助民之路。(記者 周冰 通訊員 周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