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常斌 通訊員 石志廣)聽江水濤濤、享習習江風、賞翡翠綠帶……每逢雙休日,在長江生態濕地和綠色廊道的重要節點——虹潤濕地公園、四橋港風光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等處,來自市內外的游客看過江景,又被生態廊道拓展區的田園風光迷住。
美麗自然生態、美麗宜居城市、美麗田園鄉村、美麗人文、美麗綠色發展,圍繞五大專題、55個題目,自9月上旬以來,市委主要負責人牽頭,全市開展專題調研,正加緊制定美麗泰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并編制“十四五”專項規劃。
泰興,這個曾經的環境執法“優等生”,以更穩健步伐,推進以長江大保護為統領的全市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
河岸共治、江河聯動,讓一江碧水奔涌
9月份出臺的我市民生幸福十大行動重點任務清單(2020—2022)提出,2020年建成泰興濱江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生態安全緩沖區,2021建成高新區污水處理廠生態安全緩沖區,2022年建成黃橋和虹橋污水處理廠生態安全緩沖區。
據介紹,濱江(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生態安全緩沖區——尾水凈化生態濕地工程,一期約80畝、已建成使用,二期約150畝,總預算投資1.5億元。如今,污水處理廠尾水在穩定達到一級A標準前提下,經過緩沖區三級凈化,從劣V類提升到Ⅳ類,野鳥、飛蟲常見濕地田間。園區同步對7條入江河流進行疏浚聯通、海綿和絮凝沉降、草型生態系統構建等,水域生態修復面積20萬平方米。
污水處理廠建尾水凈化濕地,是我市河岸共治、江河聯動,打好健康長江全域總體戰的亮點之一。作為生態環境部列入的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試點,自去年以來,我市設立“長江體檢表”,“一口一策”“一河一策”整治,排查各類排污口378個,已取締7個,規范整改205個。同時,實施通江河道治理、干河“兩違”整治、城鄉黑臭水體治理等工程,完成沿河兩違拆除402處。
污水收集、用電“上岸”,實現沿江碼頭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全覆蓋,建成投用岸電設施10套,在長江干線流域率先實現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全接收”。
針對工業企業對長江生態安全的威脅,近3年關停拆除長江一公里范圍內化工企業21家,并以“專家把脈、一企一策”推進化工企業整治提升。加快泰興經濟開發區5萬噸/年工業污水處理廠建設,完成虹橋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改造升級。拓展長江清廢行動,開展全市固廢排查整治,86個固廢環境隱患點完成整改。
堅持處置能力就是發展能力,泰興經濟開發區建設1500畝的靜脈產業園,補齊危廢處置能力短板,促進三廢“吃干榨凈”。至目前,形成8.5萬噸/年工業危廢焚燒處置能力、4萬噸/年危廢填埋處置能力。
還綠于岸、廊道拓展,讓翡翠綠帶“風光”
作為全省林長制試點的沿江7個市縣之一,9月份,我市專門下發《林長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市委副書記擔任長江生態濕地和綠色廊道的市級林長,涉及的濱江、虹橋兩個鎮也明確鎮級林長。
還岸于江,還綠于岸。2016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拿出50%以上長江岸線,建設沿江生態帶,做好“生態+”文章,努力打造江蘇省長江生態保護示范區、泰州市大江風光樣板區、泰興生態人文名片。
“船廠變森林”“魚塘變濕地”“工廠變公園”“江堤變賽道”,拆除6家小船廠、23個魚塘、53座建筑物和構筑物,關閉小化工等企業20多家,建成12公里長江生態濕地和綠色廊道。累計騰退岸線6.4公里,江堤內恢復濕地3000畝,植樹造林1200畝,并讓江堤“固若金湯”加持“風景如畫”。
將長江生態廊道向縱深拓展,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去年10月份,我市堅持“江、岸、村”系統治理,聚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振興”,啟動長江生態廊道拓展區建設,著力把拓展區核心區域打造成美麗宜居家園、圩區生態田園、大江風貌游園。至目前,疏浚河道7公里、拆壩改涵30多處,建成美麗公路11.6公里;全面建成100米寬生態防護林帶,新建完善農田林網1萬畝,先期2000畝高標準農田已建成……
“綠色天星、生態天星、多彩天星”,原生態加固整治天星洲,建設生態防護林,對濕地進行生態修復,打造會呼吸的省級濕地公園。8月25日,濕地公園總體規劃通過省林業局組織的專家組評審。
綠化造景、全域推進,我市聚焦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構建“1+1+4+N”生態格局,即1個沿江生態帶、1個宣堡生態涵養區、4條高品質綠色通道、N個公園游園綠地。在城區,重點打造如泰運河、羌溪河“雙水潤城”風光帶,眾安港、星火中溝、龍河灣公園、泰興公園“雙河雙綠核”景觀以及東郊生態涵養區等工程,建“綠心”、添“綠肺”。
綠色轉型、美麗“變現”,讓黃金岸線“生金”
水稻田里養殖龍蝦,小龍蝦吃掉害蟲,其糞便又成為水稻的有機肥料。濱江鎮新星村抓住長江生態廊道及拓展區建設的契機,流轉土地建立苗木生產基地,省級綠美村莊建設通過省林業局驗收,同時發展稻蝦共養等綠色生態農業。該村2018年實施稻蝦綜合種養面積400畝,到今年達800畝,畝均增收2300多元。
9月22日上午,我市在濱江鎮(經濟開發區)舉行第三屆農民豐收節暨農業重大項目、萬企聯萬村簽約活動。用該鎮黨委書記蔣益公的話說,開發區內舉辦豐收節,底氣來自產業轉型升級,來自環境變好,來自生態廊道拓展區的建設。
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泰興市既要產業綠色轉型,讓經濟變“輕”變“綠”變“美麗”,也讓“美麗”變“經濟”。
堅持“含綠量”就是“含金量”“含新量”,市委、市政府聚力創新轉型、特色發展,提升經濟“含綠量”,著力讓“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
“灰色GDP”做減法,“綠色GDP”做加法。大力推進“減化”行動,開展化工企業“三評級一評價”,近3年關停并轉化工企業76家。同時,落實“三線一單”,建立遴選決策機制,注重招引重特大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以及高新產業項目。出臺園區特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建立“鏈長制”,以“一條產業鏈、一位黨政負責人、一套工作機制”推動“三區三園”特色發展、轉型升級。
泰興經濟開發區構建以精細化工為支撐、新材料和健康美麗(醫藥日化)產業為主導、生產性服務業為保障的“1+2+X”現代產業體系,入圍國家綠色化工園區創建單位,成為江蘇省產業園區生態環境政策集成改革試點。
依托鋰電、裝配式建筑、電子化學品、節能環保、特種工程塑料等協同創新聯盟,我市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