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蔣凱)近日,我市印發《關于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辦人民滿意教育的意見》,深入落實全國、省市教育大會要求,主動回應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核心關切,推動資源供給高標準、隊伍建設高水平、教育教學高質量,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意見》提出,要廣泛凝聚重塑“教育之鄉”品牌的共識,聚焦人民群眾美好教育需要,以質量提升為核心,以體制機制改革為抓手,補齊短板、夯實底板、培育長板,全力打好打贏質量提升突圍戰、翻身仗。到2022年,全市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基本形成,教育質量關鍵指標位居泰州前列,躋身全省第一方陣,教育綜合實力、整體競爭力不斷增強,泰興“教育之鄉”的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進一步提升。
據了解,我市將更大力度加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深化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到2022年,全市新增學位不少于4500個,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資源覆蓋率達90%。加大省、泰州市優質園創建力度,到2022年,省、泰州市優質園占比達90%。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到2022年,全市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9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率達100%,力爭創成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市。鞏固省四星級高中創建成果,省泰興中學確保創成第二批高品質示范高中。加快現代職教體系建設,到2022年,泰興中專校創成省中職領航學校。完善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隨班就讀為主體、送教上門為補充的普特融合特殊教育體系,到2022年實現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全覆蓋。
同時,持續激發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活力。到2022年初步形成“以市為主”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深入實施學前教育集團(聯盟)辦學,完善義務教育集團(聯盟)內部統一管理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鼓勵引導集團(聯盟)校區打造獨特鮮明的校園文化和特色品牌,完善集團(聯盟)校區校長激勵機制和差別化考核辦法,探索實施高中學校“去行政化”改革,積極實施普通高中“行政班+走班”教學管理改革,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聚力補齊教育教學教研短板。深化學前教育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到2022年建成泰州市游戲化項目26個;力爭每個義務教育集團至少建成1個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或品格提升工程項目、每所公辦普通高中至少建設1個省級課程基地;確保“雙語”教學質量明顯提升;構建具有泰興特色的高效智慧課堂;構建市、集團(聯盟)、校三級教科研網絡;提高教科研對教育質量的貢獻度。強化學校“帶頭人”隊伍建設。將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作為主責主業,不斷提升學校辦學整體水平;修訂《關于加強校長隊伍建設的意見》,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校(園)長隊伍;注重專業型管理干部選配,加大聘任制推行力度,激發校(園)長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意見》明確,要持續開展師德師風專項整治。健全教師榮譽制度,弘揚師德師風建設正能量;深化師德師風專項整治,突出源頭治理,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以教謀私、有償補課、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等師德師風問題;強化考核評價,完善師德評價和師德失范通報警示制度,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同時,提高師資隊伍供給端水平,構建“全員參與、項目推進、多方協作”的培訓體系,提高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保障教師工會經費支出,加大對“名、特、優”教師的獎勵力度,努力形成名師輩出的良好格局,到2022年建成名教師工作室20個、新增市級以上三級骨干教師500多名,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達85%。積極建立家校協同育人機制。強化家校協同育人,營造追求卓越的校園文化;推進家校共同發展委員會建設,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人觀、成才觀;主動回應家長關切,全面推行中小學課后服務制度,提高課后服務質效。嚴格考評,激發奮進爭先動力。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提高教育質量評估的針對性和科學性;組建全市教學質量監測中心,準確把握全市教育教學質態;建立學校教育質量下降問診、問責機制;強化對學校辦學質量的評估考核,營造比學趕超的良性教育氛圍。
據介紹,我市將推動形成關心支持教育發展的強大合力。市委市政府始終將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作為民生工程、實事工程,將教育系統黨組織建設成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堅強堡壘。教育部門扛起全市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治責任和主體責任,加快提升全市教育工作整體水平。財政部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確保教育優先發展。編制、人社部門加大教師編制供給,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各鄉鎮(街道)、相關部門集中力量支持教育改革發展。鼓勵引導企業、社會團體和社會公眾關心、支持教育,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