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蔣凱 通訊員 張建)泰興經濟開發區與江蘇省建科院繆昌文院士合作共建新型建筑高分子材料研發中心,并在博特新材料公司掛牌成立;黃橋經濟開發區東圣生物與江南大學開展戰略合作,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的研發能力,助推企業向更高層次發展;泰興高新區探索實踐了頗具成效的“1+1+1+N”政產學研資合作模式,合作共建了一批大院大所合作平臺,促進人才、產業、科技、資本“四鏈融合”……
近年來,我市以“五堅持五提升”人才工作體系為引領,堅持“人才強市”“人才強企”戰略,全面推行“雙招雙引”,圍繞特色產業加快集聚各類領軍人才,著力打造“智力引擎”,發揮人才對產業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推動“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才互融”,構建“人才促發展、發展興人才”的生動局面。
機制“賦能”,推動產才深度融合。突出園區招才引智“主陣地”作用,結合園區體制機制改革,明確分管招商的負責人牽頭招才引智,推動項目招引與人才集聚同頻共振。同時,將人才招引納入項目質效大提升考核,以考核“指揮棒”推動“雙招雙引”常態長效。突出產才供需精準對接,立足園區主戰場、企業主陣地,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修訂完善人才工作“四張清單”,定期發布急需、緊缺人才目錄,推動堅持以人才引項目、以項目聚人才。釋放活動引才效應,常態開展“雙招雙引”百日賽,持續舉辦“智匯泰興•共創未來”專家泰興行系列活動,先后引進李亞棟等5名院士和40多位國家級人才來泰創新創業。
培育“引導”,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堅持分類培養、項目管理,推動本土人才量質齊升。圍繞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出臺《創新發展先導區政策措施》,集成人才、科技、產業政策,強化全面系統支持,對標省市新政、對比周邊地區標準及時修訂完善,動態保持人才政策含金量。圍繞支持鄉土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發展,先后出臺《優秀鄉土人才選拔管理辦法》《高技能(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建設管理辦法》等政策,在全省率先建立高技能(鄉土)人才服務之家,組建“泰興•江陰大師共享團”,開展“名師帶徒”“大師巡診”等活動,培育帶動各類高技能(鄉土)人才2000多人。
平臺“加持”,構筑人才集聚高地。堅持“筑巢引鳳”理念,推動以平臺集聚人才、以人才落戶項目。高標準建成運營總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的“人才科技廣場”,成功引進創新創業主體300多家,高層次人才1000多名。探索“1+1+1+N”(共建一個創新平臺,入駐一支運營團隊、設立一支產業投資基金、孵化一批產業化項目)研發平臺市場化、實體化運行模式,不斷完善人才創新創業成果轉化機制,提升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成活率”。目前,已建成運營精細化工產業研究院、中工高端裝備研究院,先后入駐孵化項目8個。
關愛“暖心”,培優人才生態環境。針對人才實際需求,放大泰興優質資源,致力打造暖心的人才服務生態。建成運行市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打造“線上+線下”公共服務模式,導入第三方機構服務機制,為各類高層次人才提供政策咨詢、項目申報、融資對接、科技查新等“一站式”全周期代辦幫辦服務。組建泰興籍高層次人才合作促進會和博士俱樂部,搭建溝通交流平臺,開展建家交友、聯系聯誼等活動,柔性匯聚各方英才。大力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市、園區兩級免費為高層次人才提供350多套人才公寓,滿足人才階段性住房需求。
“我市圍繞產才融合發展,在優政策、抓培育、搭平臺、強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市人才辦副主任雍國棟介紹,近年來,我市先后引進國家級人才31人,自主培養國家級人才2名;入選省市“雙創計劃”人才(團隊)175個,“雙創”項目年產值超20億元。通過積極打造新時代“智力引擎”,聚焦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有效轉化“人才紅利”,推動人才聚集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有機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