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ㄓ浾摺『路肌嵙暽⊥鹾沌瘛⊥ㄓ崋T 張佳)稻田里的魚兒肥美,村莊道路干凈整潔,村風民風淳樸,位于曲霞鎮東北角的丁橋村,區位優勢欠缺,過去基礎條件落后,曾是全市的經濟薄弱村。近幾年,在村兩委一班人的帶領下,以苦干+巧干的方式,創新思想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下大力氣整治村莊環境、全力以赴做好脫貧攻堅工作,書寫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美好篇章。
閑置資源轉為增收“活資本”
在丁橋村原丁橋小學內,標準鋼結構廠房正在加緊施工。這里已經閑置了7年時間,為盤活這一資產,村兩委會一班人一邊積極上爭項目用地,一邊積極與在外從事建筑工程配套件加工的夏紅旗洽談,用真心真情打動了夏紅旗,讓他回鄉投資創業。今年4月份,一座投資2000萬元的廠房悄然建起,施工現場負責人張照其介紹,廠房占地5畝,10月可以建好,設備安裝后,11月可以投產運營。
曾經閑置的校舍荒草叢生,而今,這里正將成為村集體經濟增收的希望之地。丁橋村黨總支書記張毅介紹:“工廠建成運營后,還將解決附近勞動力就業問題,并且按照合同約定,廠房屬于我們村集體所有,廠房租金從第一年的一萬元,以后每年遞增,成為村集體經濟增收穩定來源。”
近年來,丁橋村千方百計發展村集體經濟,招引能人回村創業,盤活利用村閑置資產資源,新建標房出租。2015年,丁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20萬元,被列為經濟薄弱村。這幾年來,張毅帶領村干部們算起了“增收賬”,他們通過土地流轉增收、低效集體土地發包租賃和閑置場地出租等方式,讓閑置資源成為村集體經濟增收的資本,今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將突破45萬元。
高效農業拓寬富民“增收路”
每天下午,村民張余民都會帶著家人到田里捕魚,然后送到菜場去賣。他家的“魚塘”很奇怪,不大不深,零散在稻田周圍,偏偏養出來的魚口感相當好,逢賣必搶。張余民告訴記者,2016年,他盤下了100多畝農田,請來村民深挖溝渠,放入鯽魚、青魚、黃鱔、小龍蝦、螃蟹……分區施養,搞起了稻田養殖。
這里的水稻不施農藥,全靠天養;這里的魚兒不吃飼料,全靠蟲喂;這里的稻田水量不足,全靠塘水。第一年的嘗試,讓張余民嘗到了甜頭,有機大米、水產品供不應求,光這一項收入,就讓張余民樂得合不攏嘴。每年農忙的時候,多則四五十個,少則三四十個附近的村民前來做工,每人每天60元左右,多的時候80元,一年下來,就幫村民增收萬余元。除了自己盈利,每年還能為村集體經濟貢獻12萬元左右。今年老張打算擴大養殖規模,在保證農田產量的基礎上,拓寬溝渠,為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貢獻力量。
多年來,丁橋村積極引導村民發展高效農業,不斷調整農業結構,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積極探索稻田養殖模式,并且積極推廣,另一方面重抓大面積結構調整,在壯大已有特色產業的同時,積極引進優新品種,增創新優勢。如今,設施農業、無公害蔬菜、有機大米種植等多個產業特色板塊,正引領大批農戶踏上增收致富之路。
干群同心共繪小康“新畫卷”
2019年底,丁橋村建檔立卡低收入戶48戶66人如期實現脫貧目標,就業扶貧成為丁橋村對低收入農戶幫扶的主要措施。
靠著在村里的公益崗位就業,丁橋二組的低收入農戶張達才不僅成功脫貧,家里的房子也實施了危房改造。住在裝修一新的房子里,他告訴記者:“村干部經常到我家,關心我的身體情況,了解住房情況,實施危房改造,讓我住得放心,生活也舒心多了。”
一人穩就業,一家穩脫貧。幾年來,丁橋村積極拓展就業崗位,吸納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托起群眾增收致富夢。對于無勞動能力的家庭,進行政策兜底,通過辦理低保、五保、殘保等及時幫助增收,確保小康路上一個不落。
村民的“錢袋子”鼓了,村集體經濟增收了,丁橋村兩委會便著手提升村莊環境。近兩年,道路拓寬、亮化綠化、河道整治、健身廣場建設等民生實事件件有落實,村莊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村民張華每天下午都會到村里的健身廣場健身,嫁到丁橋村近30年,她說自己見證了這里從臟亂差的村落,蛻變成道路整潔、河道通暢的美麗村莊,這讓她對美好生活充滿向往。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作則必成。”全面小康的美好畫卷在丁橋村正徐徐展開,大家對美好未來充滿干勁,張毅說:“我們將謀富民增收新路子,塑鄉風文明新形象,抓民生實事工程新落實,切實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