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宏偉 通訊員 丁海容)7月7日,濱江鎮社區管理改革工作動員會召開,將安置小區社區化管理作為“書記領題項目”全面啟動實施。鎮黨委書記蔣益公對剛任職的小區干部進行集體談話,組織新設立的尤灣、豐產、城南三個小區進行集中掛牌。
據了解,10多年來,濱江鎮為保障開發區經濟發展,實施了大規模征地動遷,先后設立了印橋、尤灣、東風等10個安置小區。現有集中安置區是以本地動遷農村和外來流動人口合駐的復合型小區,常住人口達3.3萬余人。目前,除印橋小區由鎮政府下派小區管理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外,其它均以物業公司負責日常管理,各安置小區黨組織和行政機構缺失、日常管理不規范、服務黨員和群眾不便捷等弊病日益凸顯,嚴重制約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進程。
“這次鎮社區管理改革總體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印橋小區由小區管理辦公室體制調整為社區居委會體制,同時設立尤灣、豐產、城南三個小區管理辦公室,作為試點推行準社區化管理;二是到今年底,全鎮所有小區實行社區或準社區化管理,其中,向陽小區擬實行紅色物業管理模式;三是通過兩到三年的時間,全面實行社區居委會體制。鎮政府設立社區服務中心,對全鎮社區統一進行集中規范化管理。”蔣益公介紹,目前,鎮黨委、政府已經成立了由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的社區管理改革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組、組織建設組、政策業務組、資產調查組、課題調研組,著力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村居干部一齊抓、職能科室協調抓的工作格局。用3-5年的時間,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把全鎮社區普遍建設成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現代城鎮社區。
蔣益公說,該鎮社區化管理的主要職能和重點任務是推動五大職能轉移,即黨員管理由原所在村黨組織逐步向所屬社區(小區)黨組織轉移;居民服務由原所在村便民服務中心逐步向所屬社區服務中心轉移;小區社會治理由以原行政村和鎮職能部門負責為主向所在社區居委會(小區管理辦公室)轉移;物業服務由原物業公司向小區管理辦公室領導下的專業物業服務轉移;小區環境整治和城市創建職能向小區管理辦公室轉移。探索小區管理“1+4”模式,即1個黨組織統領,下設1個派駐管理機構、1個業主委員會、1個專業物業管理單位、1套完善管理制度的模式。
社區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依據戶籍人口、流動人口、管轄面積、小區界線、樓棟分布將轄區合理劃分為若干個管轄區域;組建工作網格,每個網格以300-500戶、人口1000-2500人。構建“鎮—社區(小區)—樓棟—居民”的四級網絡組織體系。網格責任人一般由社區(小區)干部擔任,與網格內綜合信息員、小區黨員、小區民警、小區志愿者等共同組成網格管理隊伍。成立社區自治組織,按照管理區域化、服務社區化的原則,成立小區業主委員會機構,按照“社區組織+小區自治”的方式引導群眾參與社區管理服務。推進社區平安服務,積極構筑社區群防群治網絡,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防范機制。加強社區警務室建設,配齊配強社區民警,提高社區警務效能,為居民創造居住安心、出門放心的平安社區。健全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小區內信訪矛盾問題原則上由居委會(小區管理辦)負責化解穩控,相關人員戶籍所在村配合,涉及歷史遺留問題,由所屬村負責,社區(小區)配合。加強對刑釋解教人員、社區矯正對象和有不良行為青少年的幫教轉化工作。加強社區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和“以現居住地為主,現居住地和戶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則,建立完善流動人口社會化信息采集機制,切實提高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水平。
構建社區公共服務體系。以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社區就業服務,大力開發就業崗位,爭創充分就業社區。推進社區救助服務,積極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推進社區養老和社會保障服務,不斷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組織為依托、專業化服務隊伍為依靠、志愿者服務為補充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推進社區衛生健康、文化、教育、體育服務,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合理分工、密切協作的新型衛生服務體系。立足小區、輻射周邊,全力開展國家衛生鎮創建活動。積極打造特色文化、特色教育、特色體育社區,倡導社區資源共享,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推進社區服務社會化,建立社區服務社會化引入機制,扶持、培育和發展貼近社區居民的服務項目,為居民群眾提供文化學習、文體教育、休閑娛樂等場所。鼓勵和扶持社區內及周邊單位按照共駐共建、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原則,提供多方位社區服務。推進社區志愿服務,加強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使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經常化、制度化,為社區老年人、殘疾人、優撫對象、生活困難群體、社會弱勢群體等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和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