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盧怡 通訊員 張月琴)“豆苗開始結豇豆的時候,可以將長得比較密的部份葉子摘除,這樣可以增強豇豆苗之間的通透性,不易于發病。”6月2日上午,在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內,新街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劉根新正在指導種植戶們,提高豇豆的產量。今年已近退休年齡的劉根新,與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相伴相守了十四個年頭,他參與了市高效農業園區的規劃,最初的五十畝試驗田他是牽頭人之一。
新街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三名干部領銜種植試驗田,沒有技術,他們請來了山東壽光的技術員,大棚構筑沿襲了山東竹架大棚,第一年示范成功后新街鎮便在核心區擴展;沒有資金,招引工商資本、社會資本投入;沒有種植戶,讓核心區四個村村干部帶頭種植。2008年到2010年,市高效農業園區迎來了第一次發展高峰期,蔬菜種植面積擴張到4000多畝,但由于主導品種只有茄子,品種單一,加之竹架大棚的異地反應,畝產下降、市場不暢,種植業主人心惶惶。原東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胡玉生介紹:“新街鎮大面積的茄子上市,市場上價格就垮了,最低價格六分錢一斤賣給牛場,還要找關系。”“要得窮,包大棚”“窮得快,包蔬菜”,流行于10年前的順口溜真實反映了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之初的曲折與低迷。
十幾年來,市委市政府以及新街鎮黨委政府堅持發展特色高效農業不動搖,在堅守中不斷改革創新,使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發展的機遇,給園區發展不斷注入了新動能。市高效農業園區及時洗牌,兼并重組。2011年,園區新引進種植業主十多個,發展鋼架大棚兩千多畝,品種由過去的兩三個增加到二十多個,蔬菜經紀人逐漸增多,市場銷售難問題迎刃而解。
改革贏得發展,發展迎來機遇。2013年,江蘇省在各縣市選擇蔬菜園作為全省第一批菜籃子永久性基地,市高效農業園區列入其中,獲得省政府獎補資金600萬元,園區利用這筆資金對道路、供排水、大棚設施實施了提檔升級改造,投資環境得到改善。劉根新介紹:“2017年,我們又抓住了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創建的大好時機,省里扶持經費5000萬元,市委市政府相繼注入相關項目和資金,為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平臺以及生產設施的提升注入了能量。”
今年四月中旬,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成為國家現代園區產業園創建單位,國家扶持資金達到一億元。借助創建契機,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將圍繞大基地、大項目、大科技、大流動,進一步完善產業規劃、啟動實施項目。新街鎮黨委書記陳新猛介紹:“我們將積極策應鄉村振興戰略,搶抓省級示范園和國家產業園區創建累積疊加的重大機遇,進一步厚植特色優勢,補齊功能短板,做強產業支撐,勇擔三農初心使命,著力打造生態循環綠色發展的示范區、三次產業聯動融合發展的先行區、聯農富農惠農共享發展的樣板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