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冰 通訊員 何巍)車間內,工人緊張忙碌。車間外,新廠房建設加快推進……這是昨天記者在江蘇菇本堂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
菇本堂是位于市農產品加工園區的一家食用菌類產品專業生產企業。自復工復產以來,企業不斷通過園區享受政策“紅利效應”,生產已恢復正常水平,每天的供貨量超過了20噸,三期項目也已經進入裝潢階段,預計8月份正式投產。“疫情發生后,能否早日復工,如期向客戶供貨,成了我們企業的難題。得知這一情況后,園區給了我們一些相應的補貼,比如復工的本地員工每人有300元的補貼,外地員工補貼500元,總共5萬多元。我們在郵政儲蓄銀行還有1000萬的貸款,園區也及時幫助我們對接進行轉貸,利息可以享受財政補貼20萬左右。”江蘇菇本堂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朱敏告訴記者,返崗員工的直接補貼政策,確保了企業140多名員工到崗復產。
和菇本堂一樣,享受政策紅利的還有江蘇百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疫情發生后,百匯農發堅決執行國家和省市決策部署,為上海、浙江提供豬肉產品552噸,向泰州及蘇錫常地區提供667噸,在泰州市、南通啟東市投放儲備豬肉214噸,對在疫情期間穩定豬肉市場供應發揮了積極作用。針對公司技改項目資金需求,市農產品加工園區組織開展政銀企對接,落實專項貸款和貼息政策,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提振發展信心。
“疫情期間,從市政府到園區都給予了企業很大的支持,從精準的防控防疫,到政策性的一些補貼,我們都已經享受了實惠,為企業的正常生產起到了促進作用。”江蘇百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白開榮說。
營商環境是一個地區的軟實力,也是核心競爭力。面對疫情影響,市農產品加工園區不斷降成本、強服務、樹誠信,全要素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高地,為提振企業發展信心注入強心針,發展動力得以充分激發。2月24日,園區決定對35家生產性企業發放穩崗復產補貼,對所有返崗員工按每人3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針對企業因籌備防疫物資帶來的生產成本增加實際,按實際復工人數每人補貼50元;對符合政策條件允許的省外來泰返泰人員,由企業租車接回,或自行返泰的,給予車旅費用補貼,補貼標準為每人500元。同時,及時了解掌握和幫助復工復產企業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不折不扣落實好“克服疫情影響、實現發展目標”政策禮包,先后為37家企業落實減稅降費、減免房租、用電支持等扶持政策。
市農產品加工園區財政分局局長陳嚴告訴記者:“在工作中,我們一是落實企業復工復產補助政策,截止目前累計已發放復工復產補助126萬余元;二是落實專項貸款及貼息政策,幫助企業協調金融機構對到期的貸款實行無本轉貸1.5億元,幫助江康藥業,新源倉儲等企業新增貸款1.9億元。通過上述措施,有效緩解了企業發展資金壓力,提升了企業發展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