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周冰)3月17日下午,副省長趙世勇來到我市調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他強調,要堅定不移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全力做好長江保護修復,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以更大責任、更強決心、更實舉措,守護好一江清水。泰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朱立凡,副市長徐克儉,我市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坤,副市長錢軍參加。
來到原濱江污水處理廠污泥堆放點時,不少施工人員正在進行基地內景觀鋪裝建設,原先的污泥堆放點將變成三個生態涵養池,成為我市的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而在不遠處,春風下的長江生態廊道樹木綻綠,鳥語花香。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包括生態涵養池、科普展示廊以及綠化種植,將在5月份全部完工。長江生態廊道融入“生態+”理念,堅持綠地、濕地、林地“三地”共建,整體工程已完成90%以上,預計今年6月份全部完成,屆時這一工程將成為泰興的綠色名片、江蘇省內共抓大保護的樣板。了解到相關情況后,趙世勇指出,泰興在生態修復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實踐,生態面貌大幅改善,生態品質不斷提升。要構建生態修復共同責任機制,把生態修復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進各項生態修復工程建設,集聚多方力量把生態文明這張名片擦得更亮。
“水處理的原理是什么?”“有幾個過程?”“處理后的水質能達到什么標準?”在市濱江污水處理廠尾水涵養濕地,趙世勇邊走邊看邊了解尾水處理工藝及濕地建設情況。這個尾水涵養濕地主要針對市濱江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的尾水,采用人工濕地深度凈化技術和河道生態修復技術相結合,濱江污水處理尾水主要指標由一級A級標準提升至地表Ⅲ—Ⅳ類水質標準,實現尾水高標準排放,并營建和諧自然優美的生態濕地景觀。趙世勇對我市創新采用人工濕地改善提升尾水水質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指出要進一步加強探索創新,把人工濕地建設同園區環境結合起來,力爭達到變廢為寶、美化環境、一舉多得的目標。
去年2月,生態環境部正式啟動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首批試點城市為重慶市渝北區和江蘇省泰州市,而泰興經濟開發區作為泰州試點工作的先導區率先啟動。在團結河一排污口現場,趙世勇詳細了解了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的技術手段、工作方式等。他強調,開展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是長江保護修復攻堅的“牛鼻子”,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重要指示批示的具體行動。希望我市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推動形成權責清晰、監控到位、管理規范的入河排污口監管體系,為長江水環境質量改善奠定基礎。同時,要增強生態環境領域風險防范意識,加強技防等各項措施,著力在技術創新推進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上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