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常斌 通訊員 孫紀剛 蘇文龍)經過入廠體溫測量、車間門口吹淋除塵,2月18日上午,記者走進江蘇華騁科技有限公司儀附貼片車間,只見整個全自動生產線上,3名戴著口罩的技術人員正在各自的設備旁按章操控。“這一套生產線由國外引進,運轉2個小時,就相當于10名工人一天的工作量。”公司儀附貼片車間主任季松濤介紹,由于技術含量高,該生產線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還大幅提高了產品精度。他們正發揮生產線自動化的優勢,加班加點,以彌補疫情所造成的生產缺口。
“得益于近年來持續加大智能化、自動化改造和積極組織本地為主的員工復工,我們公司2月16日正式復工,到目前為止已基本恢復產能。”華騁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趙英介紹,近年來,該公司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用于車間智能化、自動化改造,使生產效率提高了62%。
作為全市經濟發展主戰場之一,虹橋工業園區近年來在加快創新跨越發展中,吸引了一批批外來員工到企業就業。該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張立新介紹:“針對園區外來員工多的實際,我們在嚴防嚴控疫情的前提下,一方面加大組織協調企業在泰州地區的員工盡快返廠復工,另一方面發揮智能制造的優勢,最大限度地釋放產能,盡可能降低疫情對工業經濟的影響。”
據了解,近年來,園區突出智能化、綠色化、高新化方向,引導企業持續加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創新開發,創成泰州市智能車間2個,揚子鑫福大型船舶精益建造項目入選國家工信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示范,泰潤物流被列為省兩化融合貫標重點培育企業。
在江蘇宏大特種鋼機械廠有限公司金工車間內,自動化數控加工機床旁邊,技術工人正戴著口罩有條不紊地操控,趕制訂單。據介紹,去年該公司投入3000萬元,新添置了先進設備91臺(套),其中數控、智能設備占據了一半以上。今年1月份,又投入250萬元購置了2臺數控車銑機床。
疫情發生后,針對三分之二員工來自市外的實際,宏大公司注重通過思想發動、關愛措施,激發本地員工的工作激情,發揮智能、數控設備的最大效能,并實行中午不休息、下午提前下班的特殊工作制,根據輕重緩急,組織定向生產突擊,優先完成外貿、長期合作伙伴等客戶的生產訂單。對于催貨較急、一時無法完成交付的訂單,則由法律顧問主動聯系溝通客戶,取得諒解,重新確定交貨期限,以穩定客戶、不丟市場。
據介紹,宏大公司正在趕制柳鋼、防城港帶式焙燒機項目、巴西淡水河谷阿曼項目、印度RASHMI項目等國內外大客戶的訂單產品,力爭今年國稅開票銷售比去年增長25%左右,其中出口增長20%左右。
企業技術骨干多為來自外地,疫情防控下如何確保企業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的技術支撐?華騁、宏大等虹橋工業園區的企業紛紛實行了外地技術人員在家“網上辦公”,遇到技術難題,線上會商解決。一直連續生產的圣達電氣有限公司,春節前就留下了4名技術骨干值守假日。在公司高精超薄鋰電銅箔一期自動化生產線上,1名工人看管2臺機器,2條生產線24臺機器,12名員工就行。圣達電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陶炳貞介紹,疫情發生后,該公司一方面根據客戶需求變化和產品質保期,調整生產任務,連續運營2條生產線;一方面對在外地的技術骨干實行“網上辦公”,組織他們靠前謀劃、完善設備采購計劃、有序推進二期項目,力爭今年底二期項目設備安裝到位。公司計劃在一期投入2.2億元的基礎上,再投入3.5億元上馬二期項目,其中先進設備投入2.5億元,將實現二期生產線的全部智能化。
截至2月18日,虹橋工業園區(鎮)共有186家企業在產,其中連續生產企業10家、經批準提前復工“三必需”企業5家,2月10日以來批準復工219家,其中規上企業50家。
“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工業發展的雙勝利,是當前最主要、最緊迫的任務。”張立新表示,為推進更多企業復工復產、達產達效,除了發揮智能設備“生產效率高、用工少”的優勢,園區將加大組織省內外技術骨干、關鍵崗位人員返廠,有序組織在外地普通員工返廠,嚴格按照規定實施旅居排查、隔離觀察,并由鎮醫院安排醫生上門測量體溫,助力更多企業員工返廠返崗。同時,繼續加大與有關部門協調,為企業辦理運輸車輛通行證,讓企業原料進得來、產品出得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