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新芳)俗話說,吃年糕年年高。1月9日上午,記者在姚王鎮朝陽村村民李海仙家見到了正在制作年糕的夫妻倆。加工作坊內十分干凈,各式做年糕的用具擺放整齊。兩年前,李海仙開始從事起了年糕制作的生意,夫妻倆用勤勞的雙手,帶領全家七口人逐步擺脫貧困。
準備生產前,李海仙并沒有著急去收拾糯米,而是清洗一遍生產的機器。他告訴記者:“我們兩三天生產一次,每次生產必須要保證機器的干凈。生產結束后清洗一遍,下次開機生產前,還需要再清洗一次,這樣才能保證食品衛生。”
制作年糕,看似容易,其實工作量很大。李海仙告訴記者,有時候他們晚上做,做完以后打掃干凈,天已經泛白了。然而無論多苦多累,都沒有阻擋他前進的步伐。
李海仙今年39歲,從部隊退伍后,在外面闖蕩了多年,日子也還過得去。2015年,他的父親被查出患有癌癥,他回鄉照顧父親。巨額的醫療費用讓這個家庭陷入了困境。父親的病情穩定下來后,如何還清外債,繼續幸福生活,成了李海仙最迫切的事情。他決定在家里進行創業。
李海仙的父輩以做年糕生意養家,從小吃著父親做的年糕,他對年糕有著特殊的情感。是不是能夠以年糕為創業項目,擺脫貧困的帽子呢?帶著這樣的想法,李海仙征得了妻子和父親的肯定后,開始了生產年糕的創業歷程。
創業需要資金,李海仙最缺的就是錢。在村委會的幫助下,李海仙被納入了困難黨員創業扶持三年計劃,每年可以獲得5000元的資金支持。2016年,李海仙的年糕加工坊終于建成了。解決了資金的難題,技術問題再次擺在李海仙面前。“我不想像我父輩那樣,手工做年糕,雖然味道還可以,但效率太低,衛生也沒有足夠的保障。”帶著這樣的想法,李海仙四處拜師學藝,并且高價引進了一套先進的年糕制作機器。
回想起剛開始做年糕時的情景,李海仙說:“一開始,我打算到工廠里學習技藝,但一般的廠不肯別人進去。到人家廠里面偷偷摸摸的學技術,去過多少次都沒有成功,后來還是把廠里面的技術人員請過來,教我技術。”現在,憑著熟練的技術和高效的工具,李海仙的年糕加工,一個小時就能達到1000多斤的產量。
掌握了先進的制作工藝,年糕做出來了,市場怎么辦?李海仙拿著樣品一家家地去跑。功夫不負有心人,靠著質量好,他終于叩開了市場的大門。
“我每天做好年糕以后,晚上趁別人不忙的時候,到飯店、超市里給人家送樣品,拿著樣品挨家挨戶地跑。”靠著勤奮與努力,如今,李海仙的年糕小作坊越做越好。
李海仙告訴記者,現在,他的年糕注冊了品牌,銷售到了泰州各市區的飯店、超市,他家的生活越來越好,2019年銷售達到了20多萬元。在還清外債以后,他將房子進行了翻新,一家人忙著經營自己的幸福生活。
新的一年里,李海仙說,他想把生產設備更新一下,提高年糕的質量和口感,換不同的花樣,爭取把銷量翻倍。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全家生活過得更好一點。
|